食用油保質期內成凝固塊狀物、方便面浸泡一個月都不腐爛……昨日是3·15國際消費者維權日,廣州市工商局、市消委會在英雄廣場聯合舉辦3·15大型宣傳咨詢活動,咨詢場面非常火爆,其中食品安全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據廣州市消委會統計,前來現場的市民街坊約5萬人次。
昨日,工商、消委會、質監、物價、煙酒專賣、旅游、房管、司法、消防等26個職能部門,汽車銷售行業協會、電器維修行業協會以及30多家大型企業現場擺攤,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接受消費者咨詢、受理申(投)訴等。此外,工商部門還調派了5輛執法車、2輛食品檢測車及30名執法人員配合12315熱線,一旦接到消費者舉報,現場出動、維權打假。
現場受理投訴762宗
昨日上午9時許,信息時報記者來到英雄廣場咨詢活動現場,活動原定于當天10時開始,但咨詢攤位的通道早已擠滿人頭,不少市民拎著問題商品前來咨詢或投訴,也有人現場掛橫幅投訴某房地產公司。
據廣州市消委會統計,前來現場的市民街坊約5萬人次,各單位部門接受消費者咨詢6195人次,受理申(投)訴762宗。其中,現場開通的8條12315電話專線,共接受消費者咨詢241人次,受理申(投)訴155宗。廣州市消委會秘書長李永強分析,今年是參與的行政部門最多的一年,現場參與的市民多,說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安全消費意識都在增強。他還表示,如果時機成熟、條件成熟,還會多舉辦類似活動。
唯獨珠江數碼缺席
昨日上午10點半,廣東有線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攤位前面聚集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十幾位中老年人。家住中山三路的張伯告訴記者,電視接收信號經常出故障,撥打客服熱線“96956”,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打了整整一周,一天至少撥打十幾次,沒人接聽還被扣除了很多話費。”投訴現場還有十幾位市民有過類似的遭遇。
位于廣東有線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隔壁攤位,是廣州珠江數碼集團有限公司的攤位,不過昨日并無工作人員到場,成為昨日唯一一家沒有到場擺攤的企業。導致不少前來投訴咨詢的市民撲了個空,部分市民因此跑到工商部門的攤位投訴。
對此,廣州市消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時已經將書面通知書送達珠江數碼集團,對方已經知悉此事。而珠江數碼集團相關負責人昨日回應,對受邀一事并不知情,因此才會出現昨日缺席的場面,并不是借此逃避市民的投訴而不敢前往擺攤。
方便面浸泡數周不爛
昨日的投訴現場,食品安全仍是市民關注的熱點,廣州市工商局食品處的工作人員應接不暇。今年春節前,胡先生在珠光路購買兩箱方便面,每箱35元,“回家煮熟后吃起來特別爽口”,胡先生表示,與平時食用方便面的口感不同,因此懷疑是含有添加劑的問題產品。據他回憶,他當時在家里做了一個試驗,將該方便面放水里浸泡一個月后發現問題面仍然完好,沒有出現腐爛的現象。
家住荔灣區龍津西路的劉小姐,去年6月底在廣州一家超市購買了一罐5升金龍魚牌食用調和油,昨日她帶著半瓶白色凝固的食用油來到廣州工商食品處的攤位。該罐食用油的標簽說明顯示,生產日期為2011年6月2日,保質期為18個月。劉小姐告訴記者,用了一個多月后就發現食用油出現不明白色絮狀物,到了10月份剩下的半罐食用油便開始凝固成白色塊狀。記者昨日現場打開瓶蓋聞了一下,該瓶問題食用油散發出一陣陣異味。
老熟人區伯
嗆物價局和自來水公司
在昨日的活動現場,區伯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今天是全國3·15消費者維權日,我在這里以消費者的名義,請求市消委會介入水價調整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當天上午,區伯舉著木牌在活動現場訴市物價局組織的水價聽證會不合程序。在活動現場,區伯還帶來了筆記本征集簽名。“要讓他們(市物價局)聽聽到底什么是市民的心聲”,據統計,有至少105人簽名。
市物價局一女工作人員特地跑到區伯身邊邀請其到市物價局攤位前反映意見,但區伯對此并不買賬。
在詢問了現場工作人員后,區伯來到市工商局法規處攤位前。“我是來投訴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的,他們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記錄啊記錄啊,怎么沒有記錄呢?”當看到接待自己的工作人員只是聽他投訴卻并未記錄時,區伯明顯提高了自己的聲音,直到該工作人員從別處取來投訴意見表認真記錄時,他才緩和了自己的情緒。
廣州市工商局法規處相關負責人當場回應稱,因為區伯的投訴暫時還未涉及到具體損害,因此主要還是和物價部門進行協商溝通,“我們會在15個工作日內給出回復”。該負責人坦言,也只能是和物價部門進行溝通。
職業打假人
送傘望工商不當保護傘
昨日,有職業打假人之稱的張波也來到咨詢現場,向工商部門舉報兩宗假冒偽劣產品,此外,還打算向工商部門贈送10張極具諷刺意味的獎狀以及一把雨傘,不過被工作人員當場拒絕。張波表示,送傘寓意在今年“三打兩建”工作中,希望工商部門不能充當黑心商家的保護傘。張波告訴記者,去年3月至年底,一共向廣州工商部門舉報142宗投訴案件。他還表示,自己受聘于佛山某商場的顧問,自己還開了一家網店,主要以此謀生,并非通過職業打假來“勒索”商家,而是一名熱心公益維權人士。
廣州市工商局法規處相關負責人昨日現場表示,2008年起,職業打假人開始迅速發展,目前廣州約有幾十名職業打假人,僅去年廣州工商接到職業打假人的舉報就有1000多宗,其中舉報的問題集中在商品的不合格標簽上。不過,他們大部分人是為了一己私利,借此來賺錢。該負責人透露,其中職業打假人張波去年在工商部門投訴就多達200宗。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見習記者 張松源 廖喜張 記者 李楠楠 熊佳焰 通訊員 穗消委 葉華新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實習生 余樂中
已有150000條與金龍魚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