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廈門“益康、國泰”醫院回訪追蹤:
廈門“益康、國泰”這兩家民營醫療機構節目報道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23日,《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就來到廈門市衛生局了解最新進展。
記者和當地的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來到益康生殖健康門診部,節目暗訪中提到的收費高問題,比如驗血、尿檢、b超、取標本這四項常規檢查,收費要617元,那么,這617元是怎么來的?收費依據是什么?
收費處工作人員拿不出相關的價格依據,而“益康”門診部主任——陳輝榮卻這樣解釋。陳輝榮:營利性醫院,我定價,不需要報物價局……
呂惠棟 廈門市衛生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呂處長介紹,民營醫院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種類型,非營利性民營醫院一般參照公立醫院收費標準,價格較低,而營利性民營醫院可自主定價,但也要符合物價部門的相關規定,而且不能超出醫療機構允許收費的項目范圍,也就是不能單獨超范圍設定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值得注意的是,注冊資金多少直接和民營醫院的類型、準入門檻、具體名稱等有關,比如,按福建省的有關規定,一級綜合醫院,需注冊資金200萬元以上,綜合門診部只需30萬元以上就可。所以,在目前這種醫院成立準入門檻較低,又許可營利性醫院自主定價的情況下,一些民營醫院就會出現我們節目暗訪中暴露出來的收費高、虛假診療等問題。
此前記者暗訪時,明明身體檢查無恙,在這家醫院一查竟然查處前列腺炎,那么這個化驗單是怎么來的呢?但是這種說法,在廈門市思明區衛生局局張興看來,可能涉嫌醫療欺詐。
張 興 廈門市思明區衛生局局長。張局長說,他們之前也接到過有關“益康“門診部的投訴,也多次出具監督意見書,要求整改。廈門市衛生局監管所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2011年,這兩年有關“益康”門診部的投訴就有28起。
呂惠棟 廈門市衛生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呂處長以廈門思明區衛生局人員數量為例:思明區衛生局人員編制11名,現有8名,衛生監督員只有4人,但是這4人每天負責的是轄區內300多所診所、醫療單位,還不包括疫情防疫等其他工作,而且執法方式方法必須公開明示,比如必須穿制服亮證,所以具體監管時,難以達到記者暗訪時的效果。另外,此前節目暗訪中提到的另外一家存在違規、虛假診療的民營醫院——
“國泰”醫院,可能將重新開業的問題,現在情況究竟怎樣呢?
目前,這家“國泰”醫院已被取消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科目,比如引產科目就不能做,整個醫院仍處在停業整頓中。
(五)采訪中國醫院協會
從數量上說,民營醫院已經占到了國內醫院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這樣一個蓬勃發展,前景廣闊的產業,怎么會成為欺詐消費者的重災區?少數民營醫院把違背誠信、蒙騙消費者當做生財之道,對行業本身又會帶來哪些傷害?我們的報道播出后,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表示了他們的擔憂。
“這些機構我覺得是可以叫做害群之馬,現在他們違法的成本太低,應該是這種帶有欺詐行為給老百姓帶來的損失的這種,應該讓他犯一次抓住以后就應該關門的,執照應該吊銷的,現在很松,有很多的不了了之。”
于宗河,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名譽會長。對于媒體曝光的民營醫院出現的種種不規范現象,他并不感到意外。
記者:那除了我們所報道這一些不規范行為之外,據您所知的話民營醫院在運營的過程當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于宗河:還有一點,就現在那些造假的就是非常不規范的,以這個嚴重違法給老百姓造成欺騙,造成這個損害的這樣的一些醫療機構,一些投資人,現在都鉆到部隊的醫療機構里面去,藏污納垢,這些部隊還不警覺,它的管理部門還聽之任之,老百姓對一部隊的醫院特別信,很信它的。完了它這些科室是承包給這些人了,這個很危險。
2000年,原國家體改辦、衛生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城鎮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給出了私立醫院管理的概框架,把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規定營利性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放開,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于宗河說,這個原本是為了放開醫療市場束縛的文件公布后,各地開始大規模引進民營醫院,很多都是招商引資的項目,有一部分醫院的目的純粹就是為了掙錢。
記 者:你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度?
于宗河:我是不贊成的,我知道那個時候是民營資本大舉進來而且是過低都按照招商引資來辦,這個事情完了,我覺得這是應該說這是一種錯誤的引導,造成這種后來的這種業態的亂象。
于宗河告訴記者,他曾經多次到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對當地的醫療體系進行考察,尤其是日本的醫療體制改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個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其衛生資源使用效率也高于英國和美國。在整個日本的醫療機構中,非營利醫院占了半壁江山。在2000年之前,日本不允許民間辦營利性醫院,而且對于進入非營利性醫院的投資人也有嚴格規定。
于宗河:一般的財團,一般的有錢人,不是說你有錢就能投資辦醫院,必須把這個財團進行改造,改造了以后,改造成為醫療財團或者醫療財團法人,你的這個醫療財團里面要有三分之二的人要有醫療背景的。不僅是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對進入醫療機構的民間資本設定了嚴格的審核條件。
于宗河:英國這些年一直啟動了一個計劃,叫做私人資本這個計劃,就是這個計劃也是一種公立醫院引進民間資本有一點像我們的改制差不多,他們大概搞了十年,大概也就是幾家醫院才改制,它每做一家都是非常謹慎,它也不是一下就放開了而反觀我國現在對民營醫院的審核多限于硬件方面的考量。比如說這個醫療機構符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那些什么多大的面積,多少床位,醫務人員是什么資力,多少人,污水的處理以及這個消防等等這一系列的這些硬件和軟件,比如制度等等都要齊全,都要完善,這是一個專業上的一個。從我們醫療管理部門這個專業上的一個門檻,但對那個投資人并沒有約束。
記者:但是這個投資人很大程度上決定醫院的運營。
于宗河:就是這個問題
記者:那么我們知道這個民營醫院它也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醫院,那么對這個營利性的醫院來說,它怎么能在這個營利性和公益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呢?
于宗河: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比如說美國這個民營醫院私人醫院占有70%到80%這樣子,但是它里邊的非盈利還是占多數。真正說一這個盈利為目的的還是少數,那么我們也是看到一些辦得好的民營醫院投資者他是想得到一定的回報,但他一定要把這個周期拉的很長,而不是急功近利。
記者:但是現在門檻已經打開了,那么對于現在的這一個市場的現狀,您對它的監管有一些什么樣的建議呢?
于宗河:政府監管部門和民間團體要結合,而且某種程度政府部門人力不足的話,他應該依法授權給社團來進行這個替他們來進行監管。第二個就是說,那么像外部的監督,像媒體、社會的監督,以及我們外部的一些專家去檢查,這應該是一個慰撫的辦法,基礎的是,內部的一個完善的自律自查自糾這樣一個自我完善的這么一個,這個是要形成一個基礎。那么第三個我就想,還得有組織、有制度、有機構來管這件事,還有一個就是醫院來講,那么還是要依法來進行這個監管,
半小時觀察
從這幾天調查,我們看到,少數民營醫療機構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損害了整個民營醫療行業的聲譽。透過它們的一些違規違法行為,我們可以發現社會資本辦醫療在體制機制上還存在著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在行業定位上,過度追求盈利性,而忽視了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質;投資門檻界限模糊,導致缺少專業化投資主體,投資方魚龍混雜;行業內缺乏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評估和監管機構來維護職業標準;對攪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少數經營者缺少懲處措施,更無法令其終身禁止入市。正在進行中的新醫改,當然需要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來積極參與,但只有維護了醫療市場的健康,它才能保證更多人的健康。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