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上有關歸真堂訴訟案存在炒作嫌疑的說法,該案代理律師昨日下午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有關炒作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本報昨日A4版獨家報道了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受理一位北京市民對福建歸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歸真堂”)的民事訴訟一事。此消息在歸真堂上市風波消停了近一個月之后再度引起社會熱議。
本報記者注意到,報道發表后,有網民稱,“熊膽被吹成神藥和血燕窩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動不動就拿中藥說事,或者虛構擴大療效范圍,包括賣假藥的”、“本來就不是什么神藥,就只是降火用的,喝點涼茶就行了,非要弄個活熊天天取膽汁”、“歸真堂虛構藥效絕對是不對的”。
但也有網民表示,“原告此舉是在炒作”、“動物保護組織在借法院之手打擊歸真堂”。
對此,該案代理律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個人炒作的說法根本不存在”。
這位律師解釋說,原告是北京普通市民,正是不想由于一次正當的維權行為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秩序,所以已將訴訟有關事宜全權委托給律師處理。原告不會出現在公眾面前,希望公眾尊重其不想拋頭露面的選擇。
“作為代理律師,我之所以不愿意透露姓名,也是出于不愿意被人冠以炒作之名。”這位律師反復強調:“這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民事案件。不是所有人都想借事件出名的。如果可能,我寧愿像我的當事人一樣,僅履行律師職責代理他參加訴訟,并不出現在公眾視野。”
這位律師稱,原告作為公民的訴訟權利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至于能否勝訴,要基于事實和證據情況,由法院來裁判。“請公眾放平心態,不要過于敏感,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維權案件,雖然歸真堂正處于風口浪尖,但它的敏感性并不意味著對消費者訴權的影響。”
就在本報報道發表后,這位律師突然發現歸真堂的網站似乎在改版。“因為我對其網站很熟悉,部分相關頁面此前都做了截屏。比如這個頁面,以前下面有5條功效描述現在完全沒有了。”這位代理律師昨日給記者發來一段歸真堂網站的鏈接,記者登錄后發現,有關熊膽粉功效的說明確實已經消失,顯示的頁面已與律師之前向記者提供的歸真堂公司官網截屏不同。
就歸真堂熊膽粉的藥效為“清熱平肝明目”的說法,其網站的宣傳描述包括可防治肝炎、酒精肝、脂肪肝;清肝明目;清熱解毒;利膽溶石;可降壓、降脂、降火等多達數十種,并有治療“牙疼、防治感冒、膽囊結石、促進傷口愈合、癌癥病人手術后促進手術部分功能再造,加速身體康復,并減緩化療后遺癥傷害”等功效。
“以上這些描述,公眾可以憑常識判斷,是否如歸真堂董事張志鋆所言,上述幾十種所謂‘熱癥’即為‘清熱平肝明目’的中醫解釋?這不是虛假宣傳是什么?”這位律師說。
福建歸真堂藥業董事、鼎橋創投合伙人張志鋆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曾表示,“中醫與西醫在藥效上的表達是不完全一樣的,比如,中醫的所謂‘熱癥’可能就代表很多個病癥。”
不過,北京市邦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明俊律師昨日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采訪時認為,由于中藥的描述本身就比較寬泛,或者不是那么容易精確,這種描述上的差異,是否足以構成法律上的欺詐,可能有點勉強。
但他同時表示,“熊膽粉”和“含熊膽成分的產品”是兩個概念,含熊膽成分的產品是可以零售的,而熊膽粉是不允許的。歸真堂的做法是違反規定?還是虛假宣傳?將是法庭審理的重點。
“該案件顯示了政府管理在某些方面的缺失。”該案代理律師說,如A部門嚴禁熊膽粉零售,B部門卻給企業頒發銷售許可證;又如,相關部門對藥品廣告的管理,在傳統公共媒體平臺,如電視、報刊等監管較為嚴格;但是在企業“自媒體”,即企業網站、微博等宣傳平臺的監管存在疏漏。
這位律師認為,“自媒體”也是公共宣傳平臺,就是宣傳展示給公眾看,歸真堂的所有虛假及夸大宣傳,都是出于商業推廣需求。這種在“自媒體”上的虛假宣傳,其性質跟街頭違法小廣告并無二致。
已有400000條與歸真堂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