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媽最近很郁悶。前幾天,她想送一副金手鐲給準備結婚的女兒,就把一根20克重的老金項鏈拿到一家小金店里,加工成了一副手鐲。取回手鐲后,劉大媽有點不放心,就去一家商場的金店里秤了重量,卻發現只有19克了,整整少了1克黃金。
劉大媽氣急敗壞的去跟金店的老板理論了好幾次,沒想到金店老板堅持稱自己的秤是準的。最后那金店老板干脆把店關了,人也消失的無影無蹤。
黃金摻銥儀器測不出
城東一處城鄉結合部,租住著大量的外來人口。記者經熟人介紹,拿著一條金項鏈,以消費者的身份來到一家金銀加工店,向一位從事多年金銀加工的小老板打探“內幕”。
“老板,我這根20克重的金項鏈能不能幫我加點金子,打成一根25克的項鏈?”“沒問題,你想便宜點,加點料進去就可以了。”記者了解到,老板所說的“料”,其實是一種叫“銥”的金屬原料,它不僅和金的元素屬性比較相像,而且加工便宜,一克銥的售價只有幾十元,而一克黃金的價格要三百多元。
小老板告訴記者,他是個實在人,所以對顧客都是說實話。其實在金子里摻入“銥”,不要說一般人看不出來,一般儀器都很難測出來。
國家注冊珠寶質檢師那寶成表示:黃金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飾品的成色。最為嚴重的是,用其他金屬代替或者部分摻入貴金屬當中,如鉑摻銥或者金摻銥。主要原因是這個銥的光譜峰位,與金、鉑的距離很近,X熒光光譜儀很難分辨。而銥與金、鉑價格相差很大,存在很多利潤空間。廣大消費者最好到正規商場或者專賣店購買貴金屬,最好購買配有有資質的、經過認證的權威機構出具的合格標簽的貴金屬飾品。
“鬼秤”“王水”有貓膩
據了解,“鬼秤”和“王水”也是一些金銀小加工點經常用到的“撒手锏”。他們可以通過一個遙控器來控制秤 ,從而使得實際重量與稱重不符。一些秤的精準度允許在0.2克之間,他們只要調整一下,即便是稱出0.2克的差距也能有賺頭。
加工過程中,這些加工點還時常把首飾放到一種液體“王水”里面。“王水”是濃硝酸和濃鹽酸按1:3比例勾兌成,能溶解黃金,而溶解了黃金的“王水”進行化學反應后,又能重新提取出黃金。顧客走了之后,這些加工點便將溶解在王水中的黃金再次還原出來,這部分黃金也成了他們的“利潤”。
模具和敲打都能偷金
還有的金店小老板是在模具上做手腳,顧客同樣不知情。一些加工者將來料放進模具燒壓之后,取料時暗地在石膏模具的模口留下一些金子,而這個地方很隱蔽。加工者會當著顧客的面將石膏模具扔進垃圾桶,待顧客走后,再撿回模具取出金子。另據了解,有的加工者在熔煉黃金的過程中,把一些銀粉、銅粉摻在除雜藥粉中,與黃金一起熔煉。顧客表面看到的是去除黃金中的雜物,實際上,是借除雜之名,往熔化的黃金中摻假。
手工打造同樣可克扣金子。加工者將金飾品熔化,待冷卻后,用鉗子夾住小金團,放在鋼樁上用釘錘打造成條狀。然后焊燒,再反復鍛打,放在水中淬火,最后放在一個不透明杯中清洗。在這些加工過程中,稍微晃動,就可將金飾品折斷。加工者會用手指夾住小段金子,動作隱蔽迅速。在整個敲打平整過程中,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偷金。
一位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黃金首飾清洗加工,最好去放心店。加工前后均應稱量飾品重量,以免上當受騙。全媒體記者 許卓恒 文/圖 (配圖與文章內容無關)
(杭州日報 配圖與文章內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