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綜合報道】據南方都市報消息,鉻超標藥用膠囊事件發生后,公安部立即掛牌督辦。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學洋明膠蛋白廠(以下簡稱學洋明膠廠)涉嫌縱火的犯罪嫌疑人劉愛國已于19日晚被抓捕歸案。指使劉愛國銷毀證據的原阜城縣王集鄉人大主席宋江新和學洋明膠廠銷售經理宋訓杰均已被刑事拘留。
南都記者獲得的消息證實,學洋明膠廠不僅生產工業明膠,還生產一種名叫“皮革水解蛋白”的蛋白粉。這種蛋白粉同樣來自制革工廠的邊角廢料,很容易造成食用者重金屬中毒和致癌,其毒性堪比三聚氰胺。而且蛋白粉用來補充人體蛋白,直接流向食品行業。僅今年春節后,該廠就生產近10噸。目前,當地調查組尚未披露這批蛋白粉的流向。
學洋明膠廠副廠長陳鳳池稱,今年初,由于冷凍機壞了,生產此類蛋白粉的時間不到20天,但也有近10噸的產量。而根據多名工人對南都記者的憶述,學洋明膠廠用來生產工業明膠和蛋白粉的原料,同樣是藍皮和白皮。
也就是說,除了央視披露的內容之外,這些蛋白粉流向了其他食品行業。目前,當地調查組尚未公布此次調查結論,并對其去向進行追查。
皮革水解蛋白與工業明膠一樣,也是從“皮革水解物”變身而來。據藥監人士介紹,皮革水解物是由廢品皮革用石灰鞣制后生成,其中往往含有重鉻酸鉀和重鉻酸鈉,用這種原料生產水解蛋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重金屬六價鉻有毒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危害人體健康。因此皮革水解物只能用于生產工業明膠,不能用于食品加工。
乳業專家王丁棉說,“皮革水解蛋白”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舊皮衣、皮箱、皮鞋,還有生產沙發、皮包等皮具時剩下的邊角料,經化學技術處理,水解出皮革中原有的蛋白。
“這種皮革水解物已被列入第二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其毒性堪比三聚氰胺。”
南都記者在學洋明膠廠內發現一個記賬的小冊子,泄露了部分行業隱秘。彼時,學洋明膠廠還沒有注冊,學洋明膠廠法人代表宋海新的經營仍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其中涉及到一些與食品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借款及匯款內容,例如,賬本上寫道:“北京三露廠(用蛋白)”,“北京步步高飲料有限公司(用蛋白)”等。
盡管尚無更多的證據,但通過這個賬本上提及的企業,至少可看出此類明膠企業試圖聯系的業務范圍。賬本中提到的“用蛋白”,即是明膠廠經營的業務之一———皮革水解蛋白。
大火也使學洋明膠廠背后復雜的利益輸送,得以揭示一角。23歲的宋訓杰是家族的二代人物,其父宋海新兄弟4人,老大已經過世,其余均涉足明膠產業。老三宋河新在隔壁的滄州市有膠業公司,老四宋江新是原王集鄉人大主席,工商資料顯示,宋江新1995年曾設立阜城縣福利第一明膠廠(集體分支機構)。
南都記者從學洋明膠廠的記工表上看到,該廠4月共有62人來到廠子上班。在廠區東部一個車間內,整個車間到處都是這種條塊狀、絲絮般糾纏的藍色、灰白色皮革下腳料。這是從皮鞋、皮衣或制鼓的皮革削下來的廢料。皮革廢料的來源多是溫州和珠三角等地,這是中國鞋業和制衣產業的兩個重地。其中,廣州的貨物通過海運到天津碼頭,再配送到廠子。而溫州的則直接通過大貨車配送。
南都記者獲得的學洋明膠廠生產記錄顯示,從2011年11月到今年3月,最多的一天出產4.3噸膠,最少的一天則只有1噸,平均在2.1噸左右。
央視報道之后,河北阜城縣展開嚴打行動,本次行動不僅涉及學洋明膠廠,還涉及周邊的40多家土膠廠。這些膠廠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數千前宋村民面臨失業。
當地政府此舉,幾乎是一下子抽空古城鎮一直所依賴的經濟支柱。當地縣委一名官員對這種大規模的摧毀行動并不認同,他認為問題出在流通環節,對所有膠廠一刀切,這個地方幾十年的產業全沒了。
皮革廢料如何變身明膠
膠廠把成袋的石灰加水攪拌,倒進放置皮革廢料的水泥池,泡上20余天。
經過石灰浸泡的皮子撈出來,還要加工業鹽酸,再浸泡一天一夜。
浸泡之后,皮革會被送到熬膠車間,在膠鍋內進行熬煮。
隨后再送到烘干車間烘干。大概3個池子的皮革廢料會制成兩噸膠。
此后,這些明膠會按照顏色、粘度、動力被分為一道至四道4個等級。其中,一道、二道是好膠,三道、四道是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