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訴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標的1萬元以下民事案實行一審終審。
專家解讀草案稱: “毒膠囊事件”可提起公益訴訟
據新華社電 24日,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第二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增加誠實信用原則、提高小額訴訟“門檻”、明確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吸納專家參與訴訟……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著力解決社會普遍關注和審判實踐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強調程序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當事人矛盾,解決民事糾紛。
小額訴訟“門檻”抬高
草案二審稿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標的額人民幣1萬元以下的民事案件,實行一審終審。草案二審稿將草案一審稿規定的5000元標的額抬高到1萬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黃麗滿認為,擬增設小額訴訟制度是民訴法修正案草案的一個亮點,也是一項制度創新。它的設立是為了應對中國出現的大量的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農民工討薪、簡單的民間借貸、小額金融借款糾紛、交通肇事糾紛以及小額財產損害糾紛等小額案件。
明確“誰執公益訴訟敲門磚”
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初審稿中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民訴法修正案草案初審時,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方面總體贊成規定公益訴訟制度,同時有些意見希望進一步明確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草案二審稿將該條款中的“有關機關、社會團體”修改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社會團體”。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適時介紹說,目前,有的環境保護領域的法律已規定了提出這類訴訟的機關。比如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海洋環境監督管理部門代表國家對破壞海洋環境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李適時說,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已經列入了立法工作計劃,對哪些消費者保護團體能夠作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可以在該法修改中統籌考慮。
擬增加誠實信用原則
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惡意訴訟、拖延訴訟等濫用訴訟權利的情形時有發生。針對這一情況,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立法機關經同有關方面研究,在民訴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中增加了“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
專家有望出庭提出意見
同草案一審稿相比,二審稿增加了“專家參與訴訟”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有的地方人大和專家提出,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了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
對此,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請專家參與到訴訟當中來有助于把問題講清楚。雖然專家意見法院可能采納或不采納,但明確專家參與訴訟后,法院在判決書和庭審記錄中就要將當事人和專家發表的意見記錄完整,作出判決時要寫清楚,各方有什么理由和證據,法院是怎么認定的,怎么判決的,有助于公正審理。
已有84000條與公益訴訟 修正案草案 草案二審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