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器、家居、建材、服裝等行業,商品價簽成了“霧里看花”
明碼實價為何這么難?(消費連線)
余婷婷
“明碼虛價”藏貓膩
家住武漢新婚燕爾的潘小姐和周先生,剛剛購置新房,準備裝修,購買建材、家具、電器時,卻陷入價格的迷魂陣,面對商家“全市最低價”、“直降到底”、“滿減、滿送”的吆喝,夫婦倆始終心里沒底,“標價三萬的沙發,砍價砍到一萬多也賣,虛高的價格水分是不是太多了?”要物有所值,不但要一雙“慧眼”看出價格的“廬山真面目”,還需要會砍價的“嘴皮子”。滿城跑,貨比三家、討價還價,讓本應是喜事的新房裝修折騰得怎一個煩字了得。
據筆者了解,在武漢、宜昌等地,不少家居建材市場基本上不標價,行業定價“潛規則”就是看人開價,業內人士披露:“在建材和家居行業,普通人難以辨別質量好壞,價格水分比較大,不同人能拿到的折扣差別也很大,大致從兩折到九折不等。如果有熟人,更可以拿到內購價。”
不止電器、家居、建材行業,服裝行業也是價格霧里看花的重災區。筆者在北京服裝商場集中地西單看到,大商場如君太百貨、中友百貨,很多品牌都在鋪天蓋地地促銷,有的標明“滿100減30”,有的標明可以打8.8折。也有一些服裝小店基本上不標價格,衣服買得值不值,全看顧客跟商家如何“砍價”。
多重原因導致難題
價格亂象之所以存在,市場不成熟是首要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智表示:“大量售賣交易充分的產品,像食品等明碼實價就容易,而家具類,一般人幾年十幾年才買一次,消費者對其成本知之甚少,市場競爭力不足,給不良商家忽悠的空間就很大了。”
目前,我國大部分百貨商場實行聯營制,百貨供應商是金字塔層級:制造商——品牌商——中國總代理或地區總代理——分級代理——商場。層層代理就要層層抽取利潤,這加大了明碼實價的難度。另外,各個專賣店、商場的進貨渠道、經營策略、營銷策略不同,都會導致較大的價格差異,明碼實價難上加難。
據遼寧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毛長山說,“因人開價、虛高標價等本身就涉嫌欺詐和誤導消費者,盡管《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有相關的規定,但沒有明確的、可執行的法律法規來規制這種亂象。”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馬龍龍也表示,市場監管不足是催生“價格欺詐”現象的重要因素。
對商家而言,盈利最重要,沒人會做虧本的買賣,明碼實價要求擠出虛高水分,不能隨意宰客,商家自然不會那么樂意。“虛標高價”再打折促銷,是商家吸引消費者的慣用伎倆,一旦明碼實價,不少商家擔心產品失去吸引力。
規范價格盼多方給力
面對零售市場的價格亂象,相關部門已經有所行動。去年,國家發改委聯合中消協呼吁明碼實價;今年以來,江蘇省頒布了《江蘇省實行明碼實價規定(試行)》,無錫市選擇了16家大型商場、超市、電器商場的148個門店,從5月25日開始推行明碼實價;揚州、宜昌、武漢等城市也開展了類似的試點。
專家建議,從規范市場的角度來說,需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法規,暢通消費者投訴的渠道,加大對明碼虛價的懲罰力度。毛長山表示,“一旦不法企業沒有空子可鉆,消費者不用擔心上當受騙,議價習慣也會逐漸改變。”另一方面,應該增加購物渠道,讓消費者貨比三家更容易,“競爭激烈了,價格就會慢慢趨于合理。”李智說。
培育商家的信譽意識很重要,要通過多種途徑強化誠信經營理念;消費者要擺正消費心理,認識到“一分價錢一分貨。”同時,媒體也應該加大價格監督,充分發揮輿論的作用,將灰色的“潛規則”暴露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