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7月9日,貼著“我靠重慶”宣傳湖北利川市旅游廣告的重慶公交車在菜園壩公交車站上下旅客。新華社記者 劉潺
近日,重慶多條線路的公交車身上出現“我靠重慶,涼城利川”、“龍船調的故鄉,我靠重慶”等廣告語,其中“我靠重慶”因存歧義被網友稱之為最牛最雷人廣告,隨后“我靠重慶”成為網絡熱詞。
一些網友認為這則廣告一語雙關,有臟話嫌疑。日前,利川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發表聲明,將“我靠重慶”改為“比鄰重慶”,利川市旅游局局長孫福民也撰文向重慶道歉:“對不起,給你添麻煩了。”
“我靠重慶”,作為地方政府的形象廣告語,是否合適?根據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結果,27.6%的受訪者認為“作為廣告語,印象深刻就可以,況且‘靠’這個詞的本意就是‘靠近,34.8%的受訪者認為“(我靠)這個詞義已經發生改變,如此廣告語有惡搞炒作嫌疑”,37.6%的受訪者認為“個人或公司可以理解,但政府形象宣傳必須考量可能引發的影響”。
根據觀點的大致傾向,超過七成的受訪者不支持廣告語“我靠重慶”。這一結果,既與輿論中的多數反對聲音相呼應,也與利川方面的事后認知相吻合。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利川市旅游局局長孫福民在解釋原因時認為,廣告被惡搞成罵重慶的話,原因在于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中國語言文字的本身含義,而屈從于網絡的所謂“新解”。
其實,姑且不論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孰優孰劣,僅從所謂的“網絡新解”本身,在政策決策之初就應在考慮之中,政府決策,須兼顧各方的感受。否則,你不正視民意,就不要埋怨民意誤讀自己。 新京報記者 高明勇
調查數據
“我靠重慶”是妙語還是炒作?(單選)
A、作為廣告語,印象深刻就可以,況且“靠”這個詞的本意就是“靠近” 27.6%
B、這個詞義已經發生改變,如此廣告語有惡搞炒作嫌疑
34.8%
C、個人或公司可以理解,但政府形象宣傳必須考量可能引發的影響 37.6%
【受訪者背景資料】
性別
男 62.9%
女 37.1%
年齡段
18歲以下 0.3%
18-24歲 15.7%
25-29歲 28.7%
30-39歲 36.3%
40-49歲 12.8%
50-59歲 5.6%
60歲及以上 0.6%
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9.7%
大專/高職 29.3%
大學本科 51.4%
碩士及以上 9.6%
本次調查由《新京報·評論周刊》與清研咨詢聯合推出,共回收有效問卷1006份。(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