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油里只有不到1%的橄欖油,商家就將其命名為“橄欖調和油”,市場上林林總總的各種調和油讓老百姓看著犯暈。昨天,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透露,歷經波折的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將會很快出臺,芝麻調和油、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等五花八門的名稱,以后有望一律統稱為食用調和油。
市場現狀
五花八門調和油未公布成分比例
昨天下午,記者在朝陽門華普超市地下二層看到,偌大的食用油貨架上,有近一半被調和油占據。食品區循環播放某品牌的深海魚油調和油宣傳片,稱長期食用這種調和油等于服用深海魚油膠囊。
調和油的種類五花八門,除了深海魚油調和油,還有橄欖調和油、藻油DHA調和油、茶葉籽調和油等品種。記者注意到,這些調和油均以“營養”為賣點,強調保健功能,雖然外包裝上標注了配料成分,但沒有詳細列出每種配料的比例。
比如,“金龍魚橄欖原香食用調和油”,標注的配料有菜籽油、大豆油、橄欖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但沒有說明橄欖油所占的比例。負責食用油貨架的超市導購員告訴記者,市場上的調和油基本都不標注每種配料的比例,廠商沒有提供相關數字,超市也無能為力。
記者采訪了幾名正在選購食用油的消費者,面對琳瑯滿目的調和油,他們大多分不清該選哪一種,只能根據廠家的宣傳和價位選擇。
政策難題
調和油國標難產
我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產品國家標準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但調和油的國標卻至今“難產”!半y產”的背后,是各相關企業對“如何命名”的爭議,而“如何命名”正是各種調和油的賣點。
有的企業認為,調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過50%,可以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還有企業認為,調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過1/3才能命名,比如營養型調和油,只有其中橄欖油超過1/3,才能將其命名為橄欖調和油。
早在2004年,食用調和油市場的隨意勾兌現象、標識混亂、名稱繁雜的問題就已經引起有關部門注意。2007年,調和油國標成文,2008年向社會征求意見,但直到今天也沒有出臺。
昨天,衛生部食品安全標準處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調和油國標已經正式立項,從立項到公布的過程一般在一年左右。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稱,調和油國標的制定已經掃清障礙,很快就會出臺。
未來趨勢
國標規范調和油命名方法
王瑞元透露,調和油國標有望對公眾最關心的命名問題進行規范!艾F在有的調和油以次充好,比如只加了不到1%的橄欖油,就敢說這是橄欖調和油,然后賣出很高的價錢,其實里面絕大部分是價格便宜的豆油!彼f,今后的調和油不準在前面隨意冠名,統一稱“食用調和油”。
對于“霧里看花”的調和油成分,王瑞元透露,廠商應該對不同的成分按比例進行排序,告訴消費者每種油大概的比例。
事實上,已經有廠商開始公布調和油的具體成分。中儲糧金鼎發布的一款調和油,公布了主要成分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欖油、茶籽油八類,配方比例分別為47.50%、41.40%、6.00%、2.50%、1.00%、0.40%、0.60%、0.60%。
王瑞元表示,調和油的配方被廠商宣傳成為“商業機密”,未來商家應主動公布配方,讓老百姓買得明白。
已有9100條與調和油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