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百出的食用調和油被指隨意勾兌。魯力 攝
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核桃調和油……目前市場上的調和油品種各式各樣,一些標稱營養價值高、昂貴的調和油,實際上“名不符實”,其中配方中所含的高營養價值、高價格油料量極少。前天,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揭露當前食用油行業存在的“潛規則”:調和油是高毛率產品,然而其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不透明,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權。“造成調和油行業混亂主要是由于我國調和油標準一直缺位。”專家們呼吁,國家相關部門盡早出臺調和油標準來規范市場,同時應規定生產企業應在標識上明確標注調和油成分比例,還消費者一個明白。
潛規則調和油用低價油作主成分,用高價油品命名
用低價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卻用高價油品來為調和油命名,這是當前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的“潛規則”。前天,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公開“揭黑”,指出市場上存在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不透明的現象。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介紹,食用調和油是一種高毛利率產品,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是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為調和油的主要成分,只放很少比例的高營養價值、高價格油品,卻用后者來為調和油命名。“比如橄欖調和油、芝麻調和油,其實橄欖油、芝麻油在其中的占比還不到1%,而加入了大量廉價的棕櫚油,市場售價卻不菲。”
據透露,個別工廠甚至以次充好,在產品里添加棕櫚油、棉籽油等不是很優良的、不利于人體吸收的油品。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方面表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利益驅使。在高利潤的誘惑下,一些企業會對調和油中各種原料的比例進行調節。據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當前售價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利潤率;售價100元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利潤則可以達到6元,利潤率6%,是純大豆油的一倍。
記者昨天走訪廣州市場發現,各大品牌的調和油配料表中,確實沒有標主各成分的含量或比例。比如一款某品牌的葵花籽調和油,其配料表中僅標注含有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芥花油,但這三種油料的比例卻沒有明確標注;另一品牌的花生調和油,其配料表中也僅標注一級大豆油、一級玉米油、一級壓榨花生油,沒有詳細標注各類油的比例。
析因國標缺位 部分企業鉆空子
據了解,食用調和油隨意勾兌、標識混亂等亂象在該行業中存在多年,原因是國家一直沒有出臺相關標準,記者昨天從國家糧食局官網上查到一則消息稱,目前調和油只有企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
“調和油是由多種原料油配比而成,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大,對調和油的檢測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很難檢測。”有專家如是說。
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會長王瑞元向媒體表示,調和油市場的隨意勾兌、名稱繁雜等問題在早幾年便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因此調和油的國標制定工作也被提上日程,但由于企業對調和油的命名規則存在爭議,直到現在該標準也未能出臺。“該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已經擬好,我們希望越快出臺越好。”
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食品安全標準處處長張旭東表示,食用調和油的國標今年已經立項。
部分消費者表示,希望生產企業在標識上明確標注調和油成分比例,還消費者知情權,并呼吁國家相關部門盡早出臺調和油國家標準來規范市場。(歐志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