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一卡通巨額押金問題正在持續發酵,已有北京、福州、廣州、廈門、南京、鄭州等十來個城市的市民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申請公開或提起訴訟。面對公眾疑問,公交一卡通押金的相關問題,理應早日給公眾一個明白。
押金去向不能是糊涂賬
數據表明,公交一卡通發行量在我國已超1.8億張,按每張卡押金10元到30元估算,押金總額達到18億到54億元。如此巨額款項,到底由誰在管理,收益情況如何,用在了什么地方等等,不能總是一筆糊涂賬。
押金的糊涂賬還體現在制卡成本不透明、不同城市押金各異等怪象上。正如一些人質疑的那樣,如今一張IC卡或ID卡的成本其實也就幾角錢,為何不同城市卻要收取數十元的押金?對各地居民而言,公交一卡通基本屬于長期持有使用,如此一來,每張卡數十元的押金就變為事實上的長期占有。
押金混亂折射管理缺位
公交一卡通押金混亂很大程度上與管理缺位有關。根據財政部等有關部門2001年發布的《集成電路卡應用和收費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公交、供水、供氣、供電等公用性服務行業或具有行業壟斷性質的企業提供生產經營服務,推廣使用IC卡不得向用戶單獨收取費用;為控制發行費用,可以按一定標準收取押金,押金的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這一辦法頒布已經十余年,公交一卡通也在全國不少城市廣泛使用,竟然沒有一個地方政府對此出臺具體管理辦法。“一定標準”不明確,收取多少押金自然就由發卡單位自己說了算。
公交一卡通押金涉及龐大人群的切身利益,將相關詳情向社會公開更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面對公眾要求,各地公交一卡通運營部門卻始終守口如瓶,政府相關部門更以沒有制作相關信息來作回應,這樣的現狀顯然難以讓人民群眾滿意。
當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各地人口流動更加頻繁,城鎮人口更加集中,公交一卡通的發行還會迎來新的高峰。早日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增強公交卡管理的公開化、透明化、科學化,是人民的期待,更是對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