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炳坤陳光明)眼下夏秋交替,又到品牌清倉季,眾多一線品牌紛紛啟動大型特賣活動。不過記者走訪遼寧省沈陽、鞍山等地的大型商場注意到,即便掛出“白菜價”,多數特賣場里仍然人氣平平,不復曾經的火爆。
隨著百貨業秋季大減價序幕開啟,近日沈陽市中街、太原街等商業街商場的眾多一線品牌紛紛啟動大型特賣活動。在遼寧鞍山市,“品牌特賣場”也成為各大百貨商場吸引人氣的促銷噱頭。這些特賣活動大多是由品牌公司直接組織的,折扣力度可低至3折到5折,部分庫存商品甚至可低至1折。例如一件T恤,打1折的價格不到50元,相當于“白菜價”了。
知名品牌給出超低折扣后,人們能以工薪價格買到高檔商品,無疑吸引力巨大。因此近兩年來,遼寧各地的大型商場每有大品牌特賣,無不人氣爆棚。然而眼下,記者看到的品牌特賣現場卻人氣平平,只有零星顧客穿梭在其間挑挑揀揀,售貨員的人數甚至比顧客還要多。一些售貨員反映,部分過季的夏裝,上個月在專柜7折銷售時,比現在5折特賣銷量更高。
對此,沈陽一些商業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萎靡的大背景下,大品牌特賣也變得越來越頻繁,有的商場一年舉辦四五次,一次持續兩三周時間。與此同時,隨著百貨業競爭的加劇,每逢商場搞大型節慶活動,大品牌的打折力度也相當可觀。頻繁促銷導致消費者對大品牌特賣“審美疲勞”。
而消費者對品牌特賣不再“感冒”的原因,也來自于一些經驗教訓。鞍山市民王女士介紹說,自己去年夏天反季購買的一件皮衣,冬天穿上身后沒幾天就開線了,由于早過了“三包”期,她只能自認倒霉。大品牌特賣以反季貨品居多,等到能穿時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卻早過了維權期限。另外,面對低折扣商品,人們往往是沖動購買,結果冷靜下來后發現,并不適合自己或者并非自己所需,后悔的幾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