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長風拍賣有限公司微博稱,“北京長風2012秋拍正在進行的“中外名酒陳釀”專場,LOT147號拍品,1958年產古井貢酒一瓶(此為古井貢建廠第一批酒)以35.65萬元成交。”此消息一出,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古井貢酒的“勾兌門”,不知道50年之后,如今的古井貢酒能夠價值幾何?
“勾兌門”始末
此次事件,是由古井貢酒8月22日發布的半年報引發。其半年報稱,古井貢酒從附屬企業以市場價格采購了4551.49萬元酒精。據市場報價,食用酒精為6900元/噸,以此計算,上半年古井貢酒采購酒精數量起碼超過6000噸。因此被業內人士指其部分產品是用酒精勾兌出來的。
對此,古井貢酒在公告中,承認購買酒精的傳聞屬實。古井貢酒表示,公司在釀酒工藝上采用兩種方式,其中古井貢酒及年份原漿系列均按照傳統工藝純糧固態發酵,而部分低端產品采用固液法生產,酒精勾兌符合國家標準。
不過,到底古井貢酒哪些品種、價位的產品為酒精勾兌而成,公司未作說明。
股價狂跌 下跌逾18%
古井貢酒自被曝光“勾兌門”以來,股價一路狂跌。8月22日,古井貢酒開盤41.26元,截止到發稿,股價為33.50元,下跌7.76元,下跌幅度為18.81%。
據了解,8月22日當天,古井貢酒下跌1.08%報40.21元,此后多日連續下跌,截至8月30日收盤時的股價為32.30元,股價已經下跌了20%左右,市值蒸發了20億元。
消費者怒其不誠實
一次次的“酒事件”讓一些網友開始反思:喝酒究竟喝的是什么?喝的是文化、喝的是典故、概念,還是產地?
可以肯定的是,古井貢酒的問題實際上還是包裝標注的問題。食用酒精本身價格相對很低,古井貢酒如果以“原漿酒”的名義去高價出售它無疑是不道德的。
“售價2.5元的簡易塑料包裝原漿酒,配料表上則赫然印著水、原酒、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等字樣。”“現在消費者對勾兌的認知還比較少,企業要是直接說產品是勾兌的,就會掉價。”為了企業不掉價,就一直對消費者撒謊?就要“過度宣傳”?不是“年份原漿”也說是,這不是以次充優的欺詐嗎?
勾兌醋、勾兌醬油、勾兌豆漿……“勾兌”來了銀子,“勾兌”走了消費者的信任,最終整個行業都會因“勾兌”而失去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