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保險公司卻因為種種私利,在“人為”推高著費用成本。根據本報調查了解,通過粉飾人力報表,將“死”人力做“活”,以“協助”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完成考核,已開始在一部分保險公司中“流行”開。
費差、利差、死差——這本是保險公司的利潤三要素,但如今股市深度調整,利差“益”已成奢望。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保費增速放緩的現實下,嚴控成本、創造費差“益”,便成為擺在各保險公司面前的嚴峻命題。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艱難生態下,某些保險公司卻因為種種私利,在“人為”推高著費用成本。根據本報調查了解,通過粉飾人力報表,將“死”人力做“活”,以“協助”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完成考核,已開始在一部分保險公司中“流行”開。
這樣的做法,不僅令保險公司成本“人為”虛高,同時亦掩蓋了企業“人力流失”的窘況,這無異于鴕鳥把頭埋在了沙子里。
激活“死”人力
盡管一些保險公司不愿承認,但種種跡象已表明,“人才流失”已成為人身險(壽險、健康險)行業一個不爭的事實,“增員、留存”兩難已是行業共性。
本報從相關渠道拿到的一份數據顯示,今年7月,上海29家人身險公司中,個險人力規模普遍出現環比負增長。除個別新興公司人力環比增長外,20家公司環比負增長。其中,環比負增長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工銀安盛人壽、昆侖健康險、華泰人壽、信誠人壽、中德安聯人壽。
“這只是一方面,除此之外,衡量人力的指標還有兩個:活動率和出單率。”目前,根據多數人身險公司的“基本法”,保險代理人三個月內至少要賣出一張保險單,才被視為“有效人力”;反之,則為“無效人力”(業內俗稱“死人力”),一段時間之后“自動脫落”。
勞動力結構變化和保險傭金收入吸引力不升反降,導致目前人身險公司深陷“既吸引不了新人、又留不住老人”的困境。此番窘狀,令人身險公司“有效人力”規模大大降低。而這恰恰是考核大部分人身險公司高管、主管的重要指標。
一家上海老牌合資壽險公司人士向本報曝料稱,該公司已連續兩三年撥出大量資金,用于“激活人力”。具體的操作方式是,該公司營銷團隊主管將聯系團隊中的“無效人力”(即長期沒有產能的代理人),勸其賣出一單保費較便宜的短期意外險,相應的,公司會提供一筆近乎等額的獎金給他,基本可以抵消一單保費。
簡單的操作之后,一張幾十元至幾百元的意外險保單,便輕松地將一個“死人力”激活,人力報表被成功粉飾。
“人力凈流失”被掩蓋
“粉飾人力報表,通常出于兩種目的。”保險業人士透露稱,一是為了實現高管一己之私利。因為“有效人力”是保險公司對高管的一大重要考核,直接與其薪酬與獎金掛鉤。
另一方面,是保險公司分支營銷機構“做了手腳”。滬上一家壽險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我們對旗下營銷機構的資源配置,職場租多少面積,投入多少資金支持,都是根據有效人力來分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營銷機構當然希望有效人力越多越好。”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目的,粉飾人力報表,將“死人力”激活,無疑直接推高了保險公司原本就高企的費用成本。不利于保險公司在“費差”上賺取收益。
同時亦掩蓋了企業“人力凈流失”的窘況。這樣一來,僅從人力報表上來看,股東和投保人根本不會發現公司現實存在的問題,公司管理層也形同把頭埋在沙子中的鴕鳥,自我麻痹暫時忘卻了現實中面臨的增員壓力。
更重要的是,對于那些真正的“有效人力”來說,人為激活“死人力”亦有失公允。“這是一種資源浪費,公司與其拿出大量資金花在根本沒有產能的無效人力身上,不如花在激勵有效人力身上。長此下去,會打擊有效人力的信心,也會吞噬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和信任度。”一家壽險公司代理人感慨道。
已有80000條與壽險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