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9月23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以2.5米每秒的速度勻速上升,突然停住,然后急速下墜好幾米,或者緩緩勻速下滑--這不是哪個游樂場"跳樓機"的用戶體驗,而是在北京東三環寫字樓博瑞大廈上班的員工們這幾天的"電梯驚魂時刻"。
17號以來,這幢寫字樓的多部電梯發生下墜事件,不少人在微博上不客氣地將電梯比作"跳樓機"。寫字樓里的員工有怎樣的經歷?電梯為何成了"跳樓機"?
電梯下墜親歷者、在博瑞大廈7樓辦公的王女士說起幾天前發生的事,依然有些驚魂未定:
王女士:然后到了12層的時候直接燈都黑掉了,然后也沒有什么警報提示之類的。后來就直接下墜到9層。
王女士說,不僅是她自己,她的多位同事也在本周內的不同時間經歷類似的情況。在大廈11樓辦公的張女士因為電梯下墜脖子受了輕傷,她說當時由于只開放了一部電梯,許多人在等候,工作人員建議她們去坐貨梯,結果貨梯也發生了墜落事故。
張女士:結果上到2樓的時候就咣當一下子,一看那個數字就到一了,掉下來的時候,脖子扭傷了。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博瑞大廈,多部電梯只有兩部開放,其余電梯正在檢修。大廳內一位值班的物業工作人員說,從17號第一起電梯滑墜事件開始就已經在利用夜間時間進行檢修。由于是周六,大廈內沒有太多人來往。大廈的電梯間沒有任何的警示標志。一部暫停使用的電梯里,幾名穿著三菱電梯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進行檢修。打開的這部電梯中裝著近50塊砝碼,每個上面標注的重量是20公斤,維修人員說,他們目前還沒找到故障在哪,正在測試的是設定的載重是否高于電梯的承載能力。
維修人員:這是550公斤。
記者:您說重新做一下是做什么?
維修人員:是做這個超滿載,就是上電梯的人數,現在可能是把人數坐多了。
照物業工作人員所說,事故電梯已經檢修多日,但是,截至目前,電梯公司并沒有找出事故原因。
物業工作人員:反正我們來了到現在也沒發現什么問題,現在只能重新做一遍(檢查)。
電梯公司的維修人員甚至否認"電梯出現故障這一說法",堅持認為電梯下墜,是電梯的"一種保護措施"。
維修人員:其實我覺得就是很放心地去坐。
記者:但是你剛剛說停住是最安全的選擇,"停住"跟那個"按層停住"這個有什么區別在里面?
維修人員:你選5層電梯到5層了,這是正常情況,沒有故障。如果說有故障比如差更多停住,因為有故障所以才要停住,如果還跑不就出事了嗎?
記者:那是不是說,電梯現在有故障但是沒發現?
維修人員:現在是好的啊!
另一名維修人員:是這樣,電梯需要有個磨合的過程,一是自身的磨合,二是與甲方大樓電網的磨合。咱們說的"故障",都是它自身的對乘客進行的保護,如果電梯現在監測出有些問題的情況下,就肯定它自己要停住,防止電梯再運行。
記者問維修人員電梯何時能恢復正常、安全運行時,維修人員再次強調"電梯沒有故障,而且有防護措施能確保不會出現急速下墜現象",卻給不出明確的修復時間。
傍晚,博瑞大廈底層大廳內一名物業的值班人員說,目前得知的原因是電梯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間由于人數較多,發生超載但超載警報并未啟動,從而導致滑跌。
值班人員:上下班高峰的時候人比較多,(電梯)超載沒有報警,就關上了,人一沉,就容易滑跌,是配重的事。
這名工作人員說,他們會給各公司發通知,就電梯故障一事進行提醒。
工作人員:客服這塊會發通知的,客服這塊給各公司都已經發了東西。
最近,電梯像是被施了魔咒,事故頻發。9月11號,浙江瑞安的余女士抱著18個月大的兒子,在6樓等電梯,電梯門開了,但電梯沒來,結果一腳踩空,余女士不幸遇難,年幼的兒子顱骨骨折。
9月19號,寧波一大廈內,兩名工作人員乘坐電梯時,電梯失靈,從25層掉到地下2層。電梯事故為何頻頻發生?北京博瑞大廈的電梯滑墜事件又將如何解決?
中國電梯協會秘書長李守林認為,電梯的安全運轉,生產、安裝以及維保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李守林:總結起來,目前維保的問題要大于安裝的問題,安裝的問題要大于生產的問題。
但大廈值班的工作人員說,這幾部電梯維保人員幾乎每周都來。
工作人員:固定檢修是三菱廠家的事,他們維保,我們給他們維護費,基本上每個禮拜都會過來。因為有大事有小事,事挺多的。
李守林指出,雖然形式上每部電梯都有人在定期在做清潔、潤滑、檢查和調整,現實中,不排除有不少負責電梯維保的公司為了節約成本,使維保流于形式。昨晚記者了解到,目前博瑞大廈的物業負責人已經和上海三菱電梯北京工程師一起前往上海總部,研究如何解決博瑞大廈電梯滑墜問題。第一太平戴維斯博瑞大廈客服部負責人劉女士:
劉女士:我現在在上海,跟上海三菱公司這邊在開會,上海三菱公司這邊也派了工程師到我們現場,這兩天電梯也是在做不停地檢測、試驗。而且我們的工程師也在積極配合三菱公司在做這些。
而她也表示,現在大廈的幾部電梯也將采取手動操作的模式,確保這幾天的乘坐安全。
劉女士:我們現在為了保證大家使用的安全,我們現在把電梯改成手動,在你們坐的期間,我們有物業的工作人員在現場,對大廈比較了解,也能溝通其他部門;我們的工程師也開始采用手動方式(操作),不惜人力手動操作。
在沒有查出原因前,即便改成了手動操作,是否還有發生事故的隱患?一周內連續多起電梯事故,究竟是維護有漏洞還是質量有問題?事件進展,中國之聲將持續關注。
已有169條微博討論#三菱#話題 點擊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