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在上海徐家匯街頭回收月餅券的“黃牛”排成行;右上:市民在上海一家月餅廠商的門店內憑券提貨;右下:在網絡上團購月餅券的市民在廠商的門店內排隊等候取貨 (9月23日攝)。
中秋節臨近,月餅銷售進入旺季,月餅券也呈現交易火爆的局面。據了解,滬上月餅生產、經銷企業今年共發放月餅券920多萬張。靠“黃牛”搭橋,一張張月餅券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孕育了一條灰色利益鏈。
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企事業單位以6折到7折的價格從廠家團購月餅券發給員工;員工以4折到6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會加價把券銷售給需要月餅券的消費者,并把倒賣不掉的月餅券以4折到5折的價格賣回印券的廠家。為了增加月餅券銷量,部分廠家甚至會把券直接低價賣給“黃牛”或代銷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廠家可以在無需生產任何月餅的情況下,輕松賺取兩折左右的利潤,而黃牛則通過低買高賣獲取一折以上的差價。這樣的利益鏈下,最終付出真金白銀的是需要月餅券的企事業單位和消費者。 新華社記者 裴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