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榮心”導致旅游景點大投入、高票價
本報記者 駱沙
9月20日,國家發改委宣布,首批全國80家游覽參觀點于“十一”黃金周前降低門票價格,降幅近四成,其中13個游覽參觀點將實行免費。中秋節前,還將公布第二批近100家降價景區名單。
有觀點指出:門票下調是好事,但此次降價力度并不大,并且降價名單中大多是“冷門景點”。此后,對于種種質疑,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景區降價主要是起到示范作用,同時遏制地方景點漲價的勢頭。隨著地方財力的增加和對景區投入的增強,國內景點門票價格將呈現下降的態勢。
中國旅游研究院區域部主任馬曉龍曾就景區門票上漲做出計算: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CPI漲幅為5.4%。根據上一輪“五一”期間景區票價上漲計算,三年漲幅即使按最低標準20%計算,年均增長也超過了6%,高于CPI增速。
景點門票居高不下,多家景點給出的解釋為:大部分門票收入用來維護日常運營和景區修復。對于這一解釋,馬曉龍表示質疑。
以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為例,該景區年客流量過百萬,年門票收入為1.5億元左右。曲阜旅游文化管理局副局長周鵬曾對媒體表示,2011年用于景區相關管理及維護等投入為3000萬元。這一數字僅為門票收入的五分之一。
對此,馬曉龍表示,目前的矛盾是,一方面當地政府希望通過景點賺錢,一方面又想通過行政手段抑制景點票價。“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即使一些冷門景點因政策因素降價,待其變得熱門后,價格也難免回漲。
在他看來,地方政府收入、當地經濟發展與景區之間存在過密關系。“雖然是公共資源,但地方政府大都將景點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其公益性不足。另一種公共資源‘公園’就很少遭詬病,因為有關部門會投入很多資金,補貼公園維護、運行,將其作為改善當地百姓生活的市政工程。相比之下,旅游景區身上的‘功利色彩’濃郁得多。”他說。
此次價格下調后,對于“降價多屬冷門景區”的質疑,發改委方面給出解釋:降價景點目前大多基礎設施不需要巨大投入,銀行還貸壓力較小。
馬曉龍認可這一解釋。他認為,正因一些地方政府在景區前期建設中投入過大,身負巨額貸款,因此必須以高門票、高消費的方式彌補財政窟窿。
地方政府在景區建設中“大手筆”頻頻出現。9月16日,媒體報道西安花百億打造28個人工湖。有觀點指出,在水資源缺乏的西安,何來建設用水及資金?這究竟是民生工程還是政績工程?9月25日,媒體報道湖南為公祭舜帝大典投資億元改造景區。
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孝德直言,當前旅游產品發展存在失控現象。“地方政府不惜代價斥資打造景區,一方面意在拉動當地GDP;另一方面,與其他產品不同,旅游景區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一個地區如果擁有知名景點,很容易成為當地政府的名片和營銷手段。”
他直言,近年來,有很多地方政府在景區籌辦晚會、展覽、觀光節等大型活動。這樣做既能提高當地知名度、招商引資,也能請來上級和各地名人,拉關系、宣傳個人政績,益處多多。這樣做并無不妥。但一些地方政府做得“有些過”,過高估計了景點經濟價值。
“有些地區景點定位與實際嚴重脫節。我去基層參觀看到,一些傳統旅游資源并不需要大規模投資、重建、新建,但當地政府執意將其打造成國家級甚至亞洲級、世界級景觀,為門票提價找借口。”
張孝德認為,旅游產品并非當地政府的壟斷資源,應定義為國民資源。“旅游資源被兩種力量挾持:一個是資本力量,巨額資金控制其定位、規模等;另一種是政府、行政力量。”
對于這一觀點,馬曉龍表示贊同,“即使由企業經營,大多也是政府通過委托經營的方式,轉讓經營權。地方政府能從其中獲得巨大利益,與當地政府財政收入密切相關。”以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和孔林為例,每年門票收入1.5億元左右將全部上繳地方財政,景區維護所需資金需申請報批。
“目前景區建設中,摻雜了過多地方官員的虛榮心,以‘價格高、規模大、名聲響’為依據,是錯誤的發展理念。”馬曉龍說。
張孝德建議,景區定價不能完全采用市場化體系,該受到有關物價部門的約束。“景區首先是公共產品,所有公民都可享受。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應及時將景區收入用于民生建設。”
已有989條與景點降價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