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自從上周“日化產品下月將集體提價5%至15%”的消息開始擴散,廣大消費者也隨之經歷了一輪新的震蕩。隨著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等日化行業重要企業相繼出面否認,這一次的提價傳聞似乎又最終在一片辟謠聲中歸于沉寂。
盡管所謂的消費者“囤積潮”并未像傳說中那樣出現,但每次漲價傳聞面世,不管是“空穴來風”還是“狼來了”,都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依然證明了消費者心中那架價格天平的靈敏度。廣東省日化商會秘書長余雪玲說,“價格是柄雙刃劍。”不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沒有人希望這把劍最終砍到自己的脖子上,當傳聞逐漸平息,時間自會給出結果。
超市:“再不買就要漲價了”
上周才做過一次日用消費品大促銷的廣州珠江新城吉之島超市,在日化用品漲價傳聞之下顯得波瀾不驚。面對記者詢問,售貨員無動于衷:“漲價?這是廠家決定的事。你看我們該促銷的還是在促銷。”
在廣州,記者所采訪的絕大多數賣場對漲價傳聞都持否認態度,唯有華潤萬家五羊新城店藍月亮專柜工作人員的說法完全相反。
在藍月亮專柜的顯著位置可見,原價56元的3kg裝洗衣液現價39.9元。售貨員勸說每一位前來詢問的顧客優先考慮購買這款產品:“現在買最優惠了,國慶節期間都沒有這么大的促銷力度。”
而對于在多個品牌之間猶豫不決的顧客,這位售貨員則會繼續補充推薦理由:“再不買就要漲價了,這是確切的消息。下個月肯定沒有這樣的促銷力度,我自己都已經買了好幾瓶回去。你看最近油、米都已經漲了,洗滌用品很快也會跟著漲的。”
今年4月本報的確曾有報道,食用油行業的金龍魚、福臨門等品牌價格漲幅達8%,奶粉業雀巢、美贊臣價格漲幅近10%,日用品行業寶潔旗下品牌全線提價,最高漲幅超15%,但這與此次的漲價傳聞卻并無必然聯系。廣東省日化商會副秘書長谷俊則分析認為,“不排除經銷商為增加銷量而借漲價消息促使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這樣看來,超市售貨員借漲價傳聞來促銷的動機更具合理性。
企業:今年已經“被漲價”多次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日化企業集體提價傳聞完全不實。”日化行業四巨頭之一,立白集團副總裁、首席新聞發言人許曉東一字一頓地說。事實上,自上周傳出日化企業集體提價的消息以來,業內多家重要企業都陸續作出了明確否認。
“漲價?沒有的事!”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已經“被漲價”多次,但最后事實都證明傳聞不實。寶潔公司大中華區對外事務部經理張群翔也否認了新近提價傳聞,不過未作進一步評論。記者嘗試聯系藍月亮公司方面,但截至發稿時止對方尚無回應。
提價傳聞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當前企業普遍面臨的成本壓力,但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則完全否認了這一原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目前油價并不高,而且震蕩下行,所以我們洗滌類產品不會有原材料價格方面上漲的壓力。”
立白集團副總裁許曉東則表示,自2008年以來,日化行業原材料價格一直居于高位,整體趨勢也是繼續走高,這對企業造成成本壓力是必然的,但壓力有急有緩,再急也不至于急到令全行業“集體提價”的程度,最多就是像去年3月份一樣,利潤空間小的低端產品對成本上升的影響比較敏感,從而小幅度提價。
對于時不時出現的提價傳聞,這些企業多已感覺疲于應付。“去年3月大炒過一輪,發改委調查之后才平息。事實上,在日化這種高度競爭的行業,提價本身就是一件讓消費者敏感的事,‘集體提價’‘聯合提價’就更加是天方夜譚了。”許曉東說。
行業:價格是柄“雙刃劍”
對于日化這類快速消費品來說,價格從來都是一個敏感而重要的市場要素。如果價格過高令消費者無法接受,銷量必然大受影響;而如果成本上升而價格不變,利潤空間又必然被壓縮。因此,如何在這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一直都是日化行業的永恒議題,正如廣東省日化商會秘書長余雪玲所說:價格是一柄永遠高懸在日化企業頭頂的“雙刃劍”。
公開資料表明,2008年生產一噸洗衣粉的原材料成本約3000元,到今年已經升至5000元,相比4年前,漲幅接近70%。與之相對應的是,近三年來日化產品價格也一直呈上漲趨勢,聯合利華、寶潔等產品價格環比增長了20%左右,例如400毫升裝寶潔海飛絲洗發水,三年前售價27元至27.5元,現在則是43-45元。
廣東省日化商會秘書長余雪玲指出,原材料成本僅僅只是企業運營成本的一部分,完整的成本還要放到整個產業鏈的所有環節中來考量:社保資金逐年累加攀升,員工工資逐年增加,企業須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物流提價,企業須付出更多的包裝、運輸成本;水、電、租金、宣傳費用等任何一個要素提價,企業成本都要隨之增加。
“一方面,企業會通過不斷的內部調整來消化這些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但另一方面,產品價格隨成本的增加而增加,也實屬必然。”余雪玲舉例說,企業可能通過研發新產品來消化一部分成本壓力,新產品的價格也可能隨研發等成本而有所提升,“但這之中的邏輯不應該被理解成:為提價而推新品。”
市場:消費者未現“囤貨潮”
“大概是日化市場實在太平靜了,所以總有一些消息被制造出來打破平靜。”廣東省日化商會秘書長余雪玲笑言,“不過,購買行為本質上還是基于實際的需要,我相信消費者的理性不會再輕易被傳言煽動。”
根據記者對廣州各大賣場的走訪了解,這一次的日化產品集體提價傳聞的確并未掀起所謂的“囤貨潮”。在廣州珠江新城吉之島超市,年輕的“新晉媽咪”陳璟一語道破這種“淡定”的心態:“首先,該花的錢總是要花;其次,貨架上的‘特價’標簽永遠最吸引我;最后實在不行,我每個月都去香港買奶粉,順便‘打醬油’就是了。” (記者 趙新星)
已有9200條與日化企業 日化產品 企業運營 提價 產品價格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