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手機被詐騙、年輕女孩家中遭劫……近期一些由于快遞單信息泄露引發的惡性案件屢屢發生。記者發現,在一些專業的網站、QQ及論壇上,包含客戶信息的快遞單號及底單竟被明碼標價銷售,而且已成為一種“地下產業”。
“商家買單做市場分析”
快遞單本是為了方便記錄并查詢物流過程、幫助快遞員找到收件人,但如今卻成為收件人的“泄密條”、某些人手中的“搖錢樹”。
記者調查發現,在諸如“淘單114”“單號吧”等網站上,快遞單號被明碼標價用來銷售,售價從0.4元至2元不等,并附帶“生成底單(發件聯)”等配套服務。在“淘單114”網站上發布的單號信息中包含了快遞單號、發貨地址、收貨地點、是否掃描等內容。
該網站還規定,已掃描單號中無收貨地址的賣0.4元,有收貨地址賣0.5元,未掃描單號1元,提供的配套底單也只要1元。加盟代理5分鐘內可以發出2000個單號信息。
除了專業網站,此類QQ群也在火熱運作。記者輸入“售快遞單”得出的群結果就有不下80個,人數最多的群達到了500人。他們出售的不僅有快遞單號、底單,還有單號生成器,甚至有人直接出售物流系統,即給客戶賬戶和密碼,讓其自己新建快遞單號及物流信息。
記者發現,這些網站、QQ群等買賣平臺中,很多賣家強調所提供信息只用于淘寶“刷鉆”(成為鉆石級商戶)。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商家也會把它買來進行市場分析或是推銷產品。
“快遞員客服等泄露”
記者發現,被泄露的在網絡上買賣的快遞單信息,主要集中在幾家私營的快遞公司上,如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而國有的中國郵政EMS少有客戶信息被泄露。
“(快遞公司)泄露這些信息的有快遞員、客服以及管理人員。”幾位曾經擔任快遞行業高管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快遞企業的“錄入外包”、電商網站也成為信息泄露的源頭。
探因
內部管控有漏洞 相關法律較滯后
對于信息被泄露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首先是內部管控監督機制有漏洞。記者了解到,在一些民營快遞公司,客戶快遞單信息查看幾乎沒有嚴格的權限設置,管理層、客服、業務線的工作人員都可以輕易拿到相關資料。
一些買賣快遞單信息的平臺經常宣稱,網購客戶信息都出自快遞員之手或是快遞公司。“一些快遞企業人員的流動性比較大,企業對信息管理及泄露又沒有引起重視。其實在技術管控上是可以實現信息的嚴格保密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有專家提出,快遞公司要從技術上“攻關”,比如提高查看客戶資料的權限,按照提取信息量的多少限制權限等級。權限越高,泄露的可能性越小,但成本會因此提高。公司還要從制度上完善監管。
有專家指出,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滯后也是導致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快遞企業和工作人員不得泄露客戶信息。《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中明確提到,快遞企業、快遞從業人員不得違法泄露在從事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快遞企業違反快遞服務標準,嚴重損害用戶利益的將被處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
但是業內人士提出:“法律對判定信息泄露的依據及如何追究、企業內部信息管理的細則沒有做詳細的規定;政府及相關法律法規對物流企業在申請經營權時沒有具體的信息安全及保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