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思綺
11月初,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報送部分中成藥成本價格等信息的通知》,收集中成藥價格信息,為中成藥價格評審工作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專家表示,中成藥藥價再次下調已成定局。調價在長期來看或已是常態。
廣州白云山奇星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光亮坦言感受到了壓力。“生產企業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有關部門從宏觀上認為還有降價空間,實際上就生產企業而言,降價空間其實已經很小。”李光亮說,一些微利產品成本價格倒掛的現象已出現了一段時間,藥企的利潤空間快到天花板了。“市場上出現了藥材以次充好的現象,不過一些自身監管較嚴格的大型企業還能堅守底線”。
為了應對利潤空間的壓縮,李光亮透露,“公司已調整重點出口市場,將主要精力放在新興市場,如越南、印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消費者質疑:降價何在?
自2005年發改委首次下調藥價以來,八年的時間里,藥品價格的下調不下數十次。隨著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降低藥價、優惠群眾”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此次計劃降價所涉及的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系統類等藥品都屬于高價位藥品,業內人士坦言,此次降價可以減輕患者相當一部分的負擔。
然而,面對如此“有誠意”的“降價令”,消費者的反應似乎有些過于冷靜了。“降藥價的事聽得太多了,可是真正降下來的就太少了。”正在北京市朝陽區望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排隊就醫的李女士如是表達自己冷靜面對“降價令”的原因,“最初聽說要降藥價,我們還是很興奮的,可是聽得多,見得少,心里難免有些失落。”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像李女士一樣,“從欣喜到平靜,從平靜再到質疑”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消費者似乎已經對這樣的一個“重大利好”不怎么“感冒”了。瀏覽有關“藥價下調”的論壇以及跟帖,網友的反應也是質疑聲居多,大部分網友認為藥品降價普通公眾得不到太多實惠。
隨后,記者撥通國家發改委新聞辦的電話欲了解關于此次中成藥降價的相關信息,則被告知“相關政策還未敲定,傳聞實屬‘捕風捉影’,一切以國家發改委主頁公布信息為準”。
“降價令”初衷難以落實
“中成藥降價,難度較大,主要是由于近年來生產成本上漲幅度過大導致的。”深圳某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對中成藥降價的實施效果略表擔憂。根據2010年中國藥材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僅2010年全年,8成中藥材漲價,平均漲幅已達109%,近三成漲幅過半。其中人們所熟知的冬蟲夏草的價格已經堪比黃金,而太子參、三七、金銀花、黨參的漲幅也相繼創下歷史新高。
北京市朝陽區一家中藥鋪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2009年到2011年,在這三年的時間里,中藥材價格平均上漲了兩倍多。像是三七,現在已經漲至每公斤600元以上。
中成藥企業可謂是“有苦說不出”,原材料成本上漲給企業的生產帶來了空前的壓力,然而面對發改委的“降價令”又無法“置之不理”。為了“不做賠本生意”,一些物美價廉的常用中成藥已經下架。
“藥品是對價格最敏感的,降價對藥品銷售的影響是一定的。”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宣傳辦劉主任肯定了“降價令”對藥企的影響,但當記者追問具體銷售影響時,劉主任以“無權接受采訪”為由,拒絕了記者的要求。
“發改委下調中成藥價格使得本就利潤有限的中成藥企業利潤變得更薄,為了能夠控制成本,相當一部分企業選擇了‘規避’降價。將‘降價令’上的藥品下架,或是‘改名換姓’,或是增減原料,再重新包裝上架,以維持利潤。”工信部研究院吳維海表示。
“發改委下調藥價,初衷在于壓縮‘灰色利潤’空間,從而方便百姓,惠及群眾。”吳維海認為,降價初衷遭到“篡改”,是“降價令”難以落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