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協會聲明說,白酒生產過程中自身發酵環節不產生塑化劑,主要源于其它環節
對于白酒產品中塑化劑的來源,中國酒業協會聲明,通過對白酒生產過程的全面跟蹤、查定,已知白酒生產過程中自身發酵環節不產生塑化劑。白酒產品中的塑化劑屬于特定遷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輸酒管、酒泵進出乳膠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內蓋、成品酒塑料袋包裝、成品酒塑料瓶包裝、成品酒塑料桶包裝等。
中國酒協表示,除輸酒管外,其他塑料制品、設備,有的企業用,有的企業不用,因此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塑化劑含量各不相同。塑料袋、瓶裝的成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中的塑化劑含量會逐漸增高。
白酒塑化劑風波依然在發酵。中國酒業協會11月19日晚間發布聲明,對白酒的塑化劑問題做了全面說明。商務部昨日也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正試點白酒追溯體系,徹底杜絕白酒生產、存儲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塑化劑問題。昨日,重慶晨報記者對此事繼續進行追蹤調查。
中國酒協:
某媒體歪曲報道
中國酒業協會聲明,某媒體機構通過互聯網發表有關白酒塑化劑超標的報道,同時對其《關于白酒產品塑化劑有關問題的說明》一文進行斷章取義報道,歪曲了文章的真實內容。
中國酒業協會表示,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全面的測定,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份,最高2.32 mg/kg,最低0.495 mg/kg,平均0.537 mg/kg。其中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
資料顯示,2011年6月,正是塑化劑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并最終成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久之后,酒業協會開始發現白酒產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劑成分。但卻一直沒有對外公布。因此,業界對中國酒協的這一做法深感憤怒。
重慶市場:
散裝酒含量或更高
昨日,渝中區學田灣。一家打著“高粱酒”的門店前,老板正在為顧客用漏勺打酒。據重慶晨報記者了解,這家門店在這條街已經開了近10年,生意一直不錯。
老板告訴重慶晨報記者,目前散裝酒的價格比較穩定,但幾年來,價格也漲了近一倍,“有4.5元一斤的,以前賣2.5元!崩习逭f。
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現場裝酒的器皿大多為塑料桶,桶的密封處有布質物和塑料薄膜,為的是“防止酒精揮發”。不過,酒店老板說,自己看過報紙,了解到白酒企業產品有“添加劑”,但自己賣的酒都是純糧食釀造的,賣了許多年,也沒見出過什么問題。
按照中國酒協的說法,塑料袋和塑料瓶裝的成品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中的塑化劑含量會增高。那么一般在散酒售賣地,這些酒中的塑化劑成分也就會有所偏高了。
商務部:
正試點白酒追溯體系
商務部昨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在談到有關“白酒塑化劑”的問題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商務部從前年開始陸續在一些重點城市試點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其中包括白酒追溯體系。
沈丹陽表示,關于白酒追溯體系,商務部是從前年開始陸續建立一些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這些追溯體系目前只是在一些重點城市試點,試點的情況總體是良好的。
沈丹陽稱,這個體系的實施需要很多個環節、很多部門、很多單位、很多地方共同配合!拔覀儸F在還不敢說這個體系已經很完善了,我們進行的是試點,包括白酒也是進行的試點,有進一步的情況可以跟各位通報!
記者 周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