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月27日電(程遠州、朱燕妮、嚴可揚)陜北黃饃饃、安徽毛豆腐、天津十八街麻花、山東年團子……年關將至,這些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特色年貨搭乘網絡快車征戰江湖,引無數“吃貨”競折腰。
搭上網絡快車,鄉土年貨突破了地域限制,安慰了“饕餮”們的胃,也解了游子們的鄉愁。但“吃貨”們在大快朵頤之時,也須防范“李鬼”潛行,更要注意食品安全。
鄉味上網引無數“吃貨”競折腰
春節將至,“吃貨”們開始了年貨采購。淘寶網“年貨節”開展第一周,就有480萬人購買年貨,淘寶官方數據平臺淘寶指數顯示,近一個月年貨的成交指數是去年同期的1.78倍。
與往年不同,今年網上年貨多了一些鄉土味,江西元米果、黃山燒餅、內蒙古奶豆腐等冷僻貨色開始走俏,結束了臘味、干果、海鮮一統天下的局面。
淘寶網上,鄉土年貨的強勢“來襲”表現突出:成都“溫鴨子”的淘寶成交指數比上月上漲59.6%,陜北“黃饃饃”則比上月上升了52.5%,而這些貨物在去年還無人問津;“黃山燒餅”的銷量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徽州“毛豆腐”則比去年翻了三番。
24歲的浙江海寧人王靜自稱是網購年貨的“資深人士”,自2010年以來,網上掃年貨就成了她過年的“必修課”,且每次采購都在千元以上。今年王靜的“購物車”里多了許多土特產和地方美食,如哈爾濱紅腸、紹興醉魚等。
曾得到媒體“曝光”的年貨更能令“吃貨”們折腰。一家銷售諾鄧火腿的淘寶網店1月份的銷售量直線攀升,近一周成交量已達437件,哈爾濱紅腸、揚州獅子頭等特色年貨也迅速俘獲了眾多“吃貨”們的心。
“看到電視上那些地方特產那么誘人,就忍不住上網去淘。”網友“吃貨莊莊”稱,半個月來自己在網購特色年貨上已經花掉了近兩千元。
“獵奇”“鄉愁”各領風騷
復旦大學民俗學學者張琴認為,鄉土年貨的獨特性為其拓展市場打下了基礎,其民族地域特性和獨特風味能夠極大地激起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另外,鄉土年貨用于春節送禮更能體現心意,而網絡購買為這份心意提供了便利,因此銷售火熱。
“網購可以讓大家買到超市里買不到的年貨,而且更為方便快捷。”一位淘寶網友說。筆者調查發現,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和各大食品商店中,年貨還是以火腿、臘肉等腌制食品以及干貨、糖果類食品為主,生產廠商也是人們熟知的幾大品牌,不管是品種還是風味,難免“千人一面”“年年同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認為,工商部門對大型超市的上架貨物有嚴格監管,而有些鄉土年貨在制作、運輸和貯存上難以符合標準,因此,以前只能局限在產地銷售,網購業的發達讓“鄉土”突破了地域限制。
除了“吃貨”們的獵奇心理,很多人也在特色年貨里寄托了一份沉甸甸的鄉愁。“每一個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里都有一份菜譜,記載著母親和家鄉的味道。”王靜說。
在廣州工作的楊森今年不能回陜西老家過年,他在網上購買了大量陜西特產,包括陜北黃饃饃、羊肉泡饃、岐山臊子面等。他說:“鄉愁不是船票,也不是火車票,而是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泡饃!”
專家認為,鄉土年貨的回歸也體現了當代社會的“懷舊情緒”,這種情緒表現在食品方面,以《舌尖上的中國》為典型,該節目熱播之后曾掀起一股傳統食品網購熱。
網購年貨需制度遏制亂象
鄉土年貨熱銷的同時,市場亂象也漸漸呈現。在淘寶網搜索“諾鄧火腿”,有近百家網店宣稱自家產品正宗,但很多網店的發貨地址卻并不是云南大理。“一個產品火了,就有很多店家魚目混珠、渾水摸魚,讓消費者真假難辨。”熱衷網上掃貨的消費者尹濤說。
不僅如此,很多鄉土年貨的網絡銷售還面臨著保質期短、保存條件要求高的困難以及店家衛生標準低、食品經營許可證缺失等問題。
在一家銷售徽州毛豆腐的網店網評中,有多位買家反映收到的毛豆腐因物流時間過長而變質。在筆者追問下,店家稱自家經營的毛豆腐無添加劑,有衛生許可證,但卻拿不出相關證明。
一位快遞員工透露,在運輸過程中,網店配送的食品和其他物品在通常情況下是混裝的,有時候難免造成包裝破損、食品污染的現象。
上海食品研究所總工程師馬志英認為,目前我國在食品網絡銷售方面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規范措施,年貨“上網”想要長遠發展,必須建立標準,加強監管,規范網絡食品市場。
天祥集團中國區食品部總監陳本洲認為,中國應該盡快建立可追溯的食品流通渠道體系,以提高消費者的維權能力。消費者也應增強權利意識,通過維權對食品網購行業形成倒逼機制,促進其盡快成熟。
何計國建議,消費者在大快朵頤之前,應詳細了解店家的衛生許可證、原料來源渠道、食品保質期和營養標簽等信息,慎重網購年貨,尤其是網店自家生產的、需要低溫貯藏的、易變質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