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德令哈市商場、超市和化妝品店發現,“滿**送**”“凡購物送**”“低價風暴”等廣告語比比皆是,商場、超市內顧客盈門、接踵摩肩,按商家的說法,這是節日購物的高峰期。
消費高峰期間,有些消費者有集中消費的習慣,一些不法商人正是利用消費的高峰季節狂“宰”顧客,購物時人們往往容易放松警惕性。購物時怎樣識別“隱形消費”,不小心落入“購物陷阱”怎么辦?在此,德令哈市消協對市場上的“購物陷阱”“模糊廣告語”作了分析。
很多商家一般在促銷時,都會以廣告語來誘導消費者消費:一、濫用最終解釋權。商家在促銷時都會在廣告最不顯眼處加上一句:“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如果商家以醒目的方式宣傳“買一送一”,讓消費者誤以為送的“一”就是買的“一”。等消費者掏錢后發現送的“一”和買的“一”根本不是同一商品,提出質疑時,店家就會亮出“最終解釋權”這一擋箭牌。二、用“滿就送”誘導消費者。用“滿就送”促銷活動有送服務、送物品,還有返券的。券有兩種,一種是禮券,可以替代現金在本店使用;還有一種是抵扣券,店家會設定每張抵扣券的價值、抵扣券使用期限以及在本店在消費多少可使用抵扣券一張等附加條件。消費者為了用掉手中的券,往往要花數小時,把商場逛幾遍或等累趴下了,才肯離去。三、用特價專賣做虛假宣傳。特價賣場銷售的大多數是庫存貨或反季貨。商家大多靠價格吸引消費者。這些商品在質量和售后服務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問題。還有以平面媒體出現的“都市信息廣告”和店內喇叭宣傳,專門對這些商家提供模糊廣告語和信息夸大宣傳,使消費者在模糊中消費。
一位業內人士提醒,在消費時一定要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自己購物時所享有的權利,比如知情權,這是避免落入部分商家“消費陷阱”的前提。另一方面,一定要向商家索要購物的稅務發票,一旦出現糾紛,這就成為追究事后責任的很有效的依據。
當消費者不慎落入商家的“購物陷阱”而遭受損失時,怎么辦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德令哈市有關部門和律師,律師對市場上的“購物陷阱”分析后認為,市場上之所以存在“購物陷阱”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部分商家利用了消費者追求實惠的心理,他們通常用含義比較模糊的廣告語宣傳表面上的促銷讓利活動,來誘導消費者,有的商品雖然打出“全場五折”“大甩賣”等標語,但商家把原價提高了幾倍,消費者往往也不去顧及,也難以知曉原價,便盲目實施購買行為,出現了上當的情況。另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在購物時,忽略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具體來說,一是消費者不知道自己在購物時擁有知情權;二是消費者雖然知道,但對自己的權力行使不完善,如向商家了解到了“買xx送xx”的數額情況,但是他們可能會忽視商家所規定的用這部分商品券所購商品種類、單價和截止日期的限制。
律師提醒廣大消費者,消費者誤入“購物陷阱”時,首先,與商家協商解決。通過協商使雙方都能夠滿意,這是最節省成本的方法。有些消費者遭受損失并非因為商家有意設置“購物陷阱”,而是由于雙方在購物溝通的過程中產生了誤解。事實上消費者所遭受的損失已經形成,通過雙方協商也容易達到和解的目的。
其次,向消協反映情況。律師解釋,雖然消協只有協調權,并不具備法律強制力,但它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它的主要職能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監督促進商家的行為,因此,通過消協來協調也可以化解糾紛。
再次,向法院起訴,拿出必要的購物證據,提出具體的賠償要求。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