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金融街說起,不過主角并非財富精英,而是一群“路人甲”:手提一溜兒卡片,肩上背著個破包,里面放了數萬的現金和一疊卡,見到路過的人就沖上去喊:“賣卡嗎?”見到警車、警察則躲得比小攤小販還快。
自復興門地鐵東北出口出來,就能看到他們,近百人的隊伍,散落在自地鐵口至投資大廈那段幾百米長的路上。正是他們,打通了一條灰色產業鏈的前后兩端,讓其自如運轉。
在金融街上班的“黃牛”
“平時一般會在這里等著,發發名片、撿撿零卡,做的年頭久了,會有一些固定合作的常客,都是上門去的。”朱先生的上班地點在金融街的一個路口,他名片上簡單地印著“長年回收各大商場購物卡,與您合作我們雙贏”,他的全部工作就是挎著現金等著買卡的人上門,然后倒手賣掉。
“大商場貴得要死,你拿著現金干點啥不好啊?”在他看來,他們這行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麻煩是警察。“如果交易的時候被警察抓住,我們要拘留,你們的卡會被沒收,而且如果卡的金額過大,比如幾十萬,他們說不定還會追究來源的。”但這不算什么,朱先生介紹說,“一般真正的‘大主兒’都是來這里走一圈,要完名片回去打電話給我們談價,然后約地方交易。”
“現場交易的話一般選在‘24小時自助銀行’里,一邊交易一邊現金落袋,外面還有人把風,金融街最不缺的就是這個,單地鐵口就有好幾處。”在某自助銀行里,“斬獲”頗豐的李女士說。
“我們也就是賺個辛苦錢,風吹日曬雨淋的。”朱先生非常“謙虛”,不過據透露,干這行年收入十幾萬、幾十萬元的比比皆是,多的甚至能過百萬元。
“資和信的商通卡、福卡大概9.3至9.5折進,雅高e卡大概9.2至9.4折,普通商場的卡,基本上9至9.2折進。出的話,基本上在9.5至9.7折左右。”李女士表示,通過倒進倒出,平均利潤率能到3%左右。
數字雖小,但算上一天數萬元的流水,就非常可觀了。朱先生介紹說,收卡的季節性也很強,逢年過節之前是“旺季”,他們會忙著去搶幾萬元一張大金額的卡,幾百元、幾千元一張的他們都懶得看,現在是“淡季”,一天基本上也可以收到十幾張卡,進出超萬元。
利潤比黃牛更高的“刷單者”
據透露,目前北京倒卡的“黃牛”,大多都是東北某地的,往往是全家出動,數量大概有幾百人。他們的下線是“刷單者”。
“要卡的話,直接給我們電話就行。”“刷單者”是另一群值得“敬佩”的隱身群體。他們與“黃牛”一道為無法變現的購物卡打通了一個出口:通過在商場、網上替人“刷單”套出現金。
與“黃牛”來自一地一樣,北京的“刷單者”多為安徽人。相對而言,他們的利潤比“黃牛”還高,所承擔的風險也更大:商場收銀員、保安會緊盯著他們,而商場一個小措施就能令他們白忙活。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去年底家樂福大量發出購物卡后,結算出口就多了很多看守的。一位職業“刷單者”稱,不知道的人可能以為這些人是抓盜竊的,實際上是在盯他們。
商場很輕易就能打擊“刷單者”。2007年,莊勝崇光百貨曾發生一起“刷單者”與保安的糾紛,在警方介入處理后,莊勝崇光百貨突然傳出“現金消費者購物滿一百打9.5折”的優惠促銷,令這些人慌忙拋售手中的卡,這被看成“直接報復”。
“我們一般是按9.7至9.8折替人刷單,如果商場推行現金購物滿一百打9.5折的活動,自然不會有人來用卡了。”一位刷單者表示,有時候商場也會對他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尤其是在消費淡季,這能加快商場資金周轉,而更多時候,商場和發卡機構都不太待見他們。
“我們等于是看他們吃飯。”朱先生感嘆,“刷單者”那邊出得慢,他們的生意就不好做,這段時間幾乎所有人手里最少都淤了兩三萬元的卡在手里。
強勢而苛刻的“發卡機構”
比起這些鞍馬勞頓的“馬前卒”,他們的上游——發卡機構,才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從朱先生上班的路口進去是投資廣場,上到8層,就能感受到商通卡的發卡機構資和信控股集團(下稱“資和信”)的影響力:在這個布局類似銀行的門店里,辦理業務者絡繹不絕。
據估算,作為北京市場最大的購物卡發售機構,自2006年8月開始涉水這一業務以來,資和信累積發卡金額可能已超過100億元。目前,資和信已經設立三家營業網點,并且建設了資和信大廈、商場以及網絡商城,而其簽約的商家,更是遍布北京市各主流業態的消費場所,并且還在向外地滲透。
除了資和信商通卡,北京市場上還有福卡、家樂福卡、雅高E卡等十幾種。很難想象,如此驚人的擴張速度,依托的卻是極其苛刻的發售條件。
據資和信方面介紹,500元面值以下按15元/張、500元面值以上按額度3%收取手續費,百萬以下沒有優惠。不僅如此,此前商通卡的使用期限為1年(新發卡為5年),過期還需要收手續費。
普通商場也是如此,以家樂福為例,每張購物卡需要4元工本費,有效期一年,過期了繳納4元可延期一個月,但只能延期一次。
“因卡售出時已開發票,所以一律不能退。”與強勢規則伴生的,并非資金的安全,反而是巨大風險。
一般而言,發卡機構盈利來源不外四個方面:一是售卡帶來大量無監管資金,可供投資;二是商戶給予的銷售額返點;三是卡的手續費及管理費;四是因卡過期而殘留下來資金。
“后面三項收益幾乎是固定的,第一項則可變通,沒有任何監管的情況下,發卡機構必然動用資金投資,隱患極大。”曾經有發卡機構從事股市、房地產方面投資的事件曝光。
一舉多得的購卡人
國際發卡機構雅高曾委托零點公司做過中國市場調查,2008年中國預付費市場規模最少有8000億元,并且以2倍于GDP增速的速度擴張。而用卡消費甚至創造了眾多大型商場的主要銷售額。
“雖然有些商場給予1%至2%的返卡,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甚至抵不上卡的工本費。”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公關公司、企事業單位是購卡的主力,這些卡可以開各種發票、可作為禮品、還可避稅,甚至能給采購者巨大利益。
據資和信介紹,雖然不對外明示,但購買總額超過百萬時,會相應返給一定比例面值的卡,而且3%的手續費也會相應下調,“多出來的卡由負責采購的人直接支配,外人不會知道。”
部分商場發卡相對透明,根據額度給予返點,以總額15萬元的購物卡為例,家樂福最高可返總額1.2%的購物卡、沃爾瑪最高可返0.75%、物美則可達2%。“大單位年底一次采購就數千萬元,返點能到幾十萬!”一位商場負責人表示。
“資和信可以開咨詢費、服務費的發票,還可以從商場開出辦公用品、勞保用品的發票,商場就更靈活了。”一位財務人員介紹說,這些發票在沖抵收入、減少納稅時很管用,機關單位還可以突擊花掉未用完的預算,購物卡還可以發給大家作為福利,壓縮員工需報稅項目的支出,一舉多得。
“逢年過節贈送購物卡已成了慣例,既可以規避風險,還方便財務走賬。”一位公關公司的負責人則表示,專業的發卡機構還可以幫客戶定制整套方案,安全合理地完成各種“使命”。
“如果只是這樣,沒有‘黃牛’和‘刷單者’創造的出口,購物卡未必會如此風行。”一位分析人士認為,由于這類卡是不記名的,卡與現金的自由流轉給了市場無限遐想的空間。
晨報記者 周治宏
■記者手記
大刀該向誰頭上砍去?
隨著購物卡的泛濫,消費者的也不斷增多,在一些地方性的報道中,常可以看到這種啼笑皆非的報道:由于購物卡屬于新生事物,尚無法可依,消費者很難維權,有關方面提醒消費者謹慎購買。
事實上,自1998年開始,代幣購物卡就被多部門明令禁止,此后,相關管理條例還一再重申。十年間,屢禁而不能止,造成存在即是合理,“全產業鏈”橫空出世了:
從發卡機構(或者商場)到企事業單位,再到個人,然后是“黃牛”、“刷單者”,最后又回到發卡機構(或者商場)那里,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就這么運轉起來了,而且鏈條上的每一環似乎都是贏家,構成了難得的多贏局面。只可惜,在這多贏的光芒里,掩蓋了多少“黑金交易”?
今年“兩會”期間,央行又一次表態要解決這個問題。據稱,相關方面認為,公款購買儲值卡可以開發票,然后送給私人,很容易形成腐敗,所以正研究如何規范儲值卡的發行,可能要在發卡環節禁止開發票。
若真能出臺,這舉措自然是值得稱道的,不過在商家、發卡機構、企事業單位、個人已形成的穩定利益共同體的綁架下,砍下這一刀不是件簡單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