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能反映真偽,如電鉆鉆出來的圓孔和縫衣針鉆出來的孔絕對不一樣
本報記者/徐小青
對于壽山石的喜愛,可以說從古到今,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但是,隨著壽山石市場近年來的火爆,一些假壽山石也隨之出現。而且,隨著科技發達,壽山石造假越來越“先進”,打假也就越來越難。
那么,壽山石雕要怎么來進行鑒別?專家表示,要從材質、造型、風格、刀法等幾個方面綜合分析。
著名品種都有開采段
壽山石是一種以產地命名的珍稀礦石,它專指在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村以及周邊一些地區開采挖掘,可供于藝術品雕刻的石頭。
從歷史上看,壽山石在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宋朝時,壽山石進入皇宮,被宋高宗指定制為禮器祭天。明朝時,出現了皇帝御用的壽山石印璽。清朝的嘉慶印璽和乾隆三聯章,都是有名的壽山石作品。
那么,壽山石雕要怎么來進行鑒別呢?著名壽山石研究專家方宗珪表示,要從材質、造型、風格、刀法等幾個方面綜合分析。
有名的壽山石品種都有一個開采段。比如,芙蓉石在宋朝就沒有出現,其開采的最早年代是明朝后期,不過幾百年。如果有人拿了一塊芙蓉石雕,卻稱是宋朝作品,明白人都不會相信。所以,鑒定時如果先把品種辨別出來,則很多假貨自然原形畢露。
但是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古石新雕”,即有些石頭年代久遠,但當時卻沒有雕成作品,而是留到現在才進行雕刻;一是將舊雕刻進行修改。比如,將古代一個殘缺的石刻作品進行完善及處理。
不要只重視名家款識
要辨別古舊壽山石雕,可從歷史痕跡來判斷,如包漿等。壽山石質地較軟,容易磕碰破損,因為接觸到手油,也比較容易變舊,所以包漿明顯。
此外,不同時代的雕刻也具有不同特征。以觀音像為例,從清代到現在一直是壽山石雕的題材之一。但是,不同年代的造型均有不同。
從工具上也可以判斷一件壽山石雕的年代。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石雕藝人只有簡單的刀具,加上折斷的縫衣針做鉆。隨著科技發展,工具增多,從八十年代開始,電動鉆頭開始應用在石雕中。但可想而知,這種電鉆鉆出來的圓孔和手工用縫衣針鉆出來的東西絕對不一樣。只要從這些細節上分辨,就可以發現蛛絲馬跡。
古舊壽山石雕和書畫還有一個明顯不同之處:款識。名家書畫一般都有款識,但壽山石作品則未必。
據介紹,明朝壽山石作品幾乎找不到作者,因為雕刻壽山石“在當時是一種雕蟲小技,是一種地位很低的手工藝”,F在人們能夠發現的最早的著名壽山石雕作者,要從明末清初開始。清初的壽山石雕具有明顯的宮廷特征,也影響著地方壽山石雕藝術。
方宗珪說,壽山石雕流行印字題款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這時候,玩家開始把壽山石雕當成一種藝術品來收藏,雕刻藝人的地位提高,也就出現了名家名款。
但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以前買了名家的作品,按當時的習慣這件作品沒有款。如果硬補上款,就會讓真的作品也變假了。所以,玩名家壽山石的人要注意,買壽山石雕時不要只看作者的名字,就認定是他的作品。
對于已故作者,有三種造假情況。第一種是偽作偽款,雕刻本身和款識都是假的。第二種是舊刻新款。以前不重視款識的時候,購買了作品,現在應藏家要求,又找到原作者補款上去。
第三種,也是最冤枉的一種情形,即真品假款。雕刻品本身是名家真跡,但是想讓名家再補款識上去的時候,該名家已經不在世。這時,有人就找到篆刻師,摹仿名家手跡補一個款識上去。結果,“假做真時真亦假”,真品也變假了。
收藏心得:顯赫豪門也會流出假貨
最近幾年壽山石市場火熱,很多人都去購買、投資壽山石。但專家提醒,壽山石鑒藏是一門很專門的學問,這里面有很多必須具備的條件,即“三識”:學識、見識、辨識。
首先,勸大家多看書。一塊石頭為什么突然變得比黃金還要貴?它的歷史淵源在哪里?對這些問題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其次,多看真品。單單是福州,就有七八個壽山石大市場,在北京也有很多市場和地攤賣壽山石。除了市場,還可以去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就收藏著很多壽山石雕精品。
方宗珪提醒說,現在的收藏市場有一些誤區,很多玩家希望到市場、地攤去揀漏。“我勸大家,不要抱著揀漏的思想去玩壽山石。”因為即使從顯赫家門中流出來的東西也有假的。而且,現在收藏市場太火了,不懂行的賣家越來越少。他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收藏家曾經到一個很偏僻的山區,在一間簡陋的房子里看到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當時就正在看一本收藏類的書。
此外,方宗珪提到,如果想進行壽山石投資,切記不要以自身的審美標準去收購石頭。因為投資要考慮的是投資最少、差價最大、資金回籠時間最快。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其實是在替別人買石頭,而每個人對石頭的審美取向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以最終購買者的喜好為參考。(徐小青)
市場觀察:清代就有田黃替代品
方宗珪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現在市場上壽山石造假最多的品種是田黃石。因為造假也需要成本,價值不高的東西“不值得”去做假。田黃的價值眾所周知,一塊田黃石動輒就是幾十萬元,自然也就成了造假者“青睞”的對象。
此外,和原生礦石相比,田黃本身具有的次生礦特點也使得造假相對容易。以荔枝凍為比較,由于荔枝凍是原生礦,石頭的通透感和色彩很自然,所以很難造假。田黃石則重視二次生成,石頭的色彩看上去并不鮮艷。
其實,早在清代,就有田黃的替代品了。清代官員喜歡田黃石,可是田黃石沒那么多,所以經常用連江黃來代替。所以有句俗話是,“連江黃,假田黃”。
想區分真假田黃,也有一些要點可循。方宗珪強調,田黃是次生礦,所以辨別一塊石頭是不是真的田黃石,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次生礦,以及幾種深層次的標準特征。
第一,形狀。田黃石是因火山爆發后,從山上滾下來的石頭,因為“一路顛簸”,所以沒有棱角。
第二,皮層。由于長時間埋在泥土中,泥土在有機肥的作用下有了酸性成分,石頭也被慢慢酸化,其中一些容易溶解的顏色就會浮現在石頭表面,比如黃色。這些顏色在泥土中無法流失,最后會再重新作用于石頭內部,“像自己的血抽出來再回去染上自己的皮膚”,這就造成了田黃表皮的不一樣。
第三,顏色。因為酸性作用,石頭中的顏色被稀釋,石頭會變淡,再次染色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不可能染得很均勻,所以,田黃的外表和內里顏色會有濃淡之分。“如果看到一塊石頭的顏色‘表里如一’,那絕不是真的田黃。”
第四,裂痕。在田黃表面,一般會產生一些細細的裂痕。不同于開采、保護得很好的原生礦,“田黃是一種受傷的石頭,是母親不要了把它扔出來的”。在從山上滾到山下的過程中,在由流水把它運載到土里的過程中,經過無數磕磕碰碰的田黃表面會有細細的裂痕,就一點也不稀奇了。尤其是,這種裂痕又受到土里酸性的浸染。
最后,方宗珪說,對于如何辨別田黃石,在收藏界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其中一種認為,可以用田黃石的“六德”,如潤、細、溫等為標準。但他認為,“潤、溫”只能作為一種形容詞,不能作為田黃的標準,因為其他的石頭也可能具有這些類似的特點。如果以這些修飾語作為田黃的標準,“概念就太混亂了”。 (徐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