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從本月13號開始,北京的治堵新政開始征求民意了,近一周以來,社會各界就有關緩解北京擁堵紛紛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我們最關心的還是北京的擁堵是否能夠根治,而治堵的設施哪些能夠很快的實施,對我們尤其是對開車車主來說有哪些影響。
北京堵車場面
今天是星期日,可能這個時間不像平時工作日那樣的,晚高峰那么擁堵,但是我想此刻在車里的司機師傅,一定特別想聽一聽大家對這個事怎么說,因為關乎在未來的時候我們到底在上到街上來開車時候,會不會還像原來那么擁堵,我們來聽一下資深媒體人楊浪濤會做什么樣的解讀。
主持人:想聽一下你對這個方案的感受。
楊浪濤:這次北京市公布的方案主要將從六個方面來緩解城市的交通擁堵,看起來措施是不少的但實際上短期內能派上用場的并不多,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道路設施和城市規劃上面措施,在征求意見方案的時候,北京市提出要從2011年開始建設西二環東二環的地下隧道工程,這個工程在我看來可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家都知道,建成一個地鐵大約需要2到3年的時間,而地下工程隧道的難度、成本要比地鐵更高一些,因此等到三五年以后,地下通道建成以后,說不定北京的汽車擁有量又翻了一倍。另外一條措施是調整中心城區的功能和人口,這一條在我看來更不靠譜了,因為像北京的中關村、CBD、金融街以及各大行政功能區是數十年形成的,即使現在下大力氣調整,沒有十年八年也難有大的改觀,因此這些遠期規劃盡管看起來很美,但在緩解北京目前越來越堵,交通擁堵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的效力。
主持人:我剛才聽你說,我也同意看起來很美,其實我也更加擔心的是,當真正在修東二環和西二環地下隧道工程這個過程中的話,這個時段內會不會更堵?修的過程中怎么疏導車輛?還有一個感受,很多外地朋友到北京來之后第一印象,包括我當年剛到北京第一反映就覺得這個路真寬,特別是長安街,感覺特別開闊。其實北京有很多立交橋了,路也很寬了,八車道的,應該說北京在道路建設上還是挺下工夫的。是道路修的有問題,還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問題?
楊浪濤:其實從道路條件來說,北京從全國來說全世界來說應該是排在前列的,但在道路細節的設計和管理水平,比如與東京、巴黎這些發達國家城市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比如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很多的公交站臺以及出入口的設置都有問題,這個地方經常成為堵點,還比如說這些交通干道上有一些經常因為小的交通事故得不到及時處理引發交通擁堵,實際上這些都可以通過一些不大的硬件改造和管理上不大的投入就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但實際上現在做的不夠。另外北京的微循環不暢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在中心城區有很多大院、很多小區還有很多的斷頭路啊,一旦主干道擁堵以后,想找一條新的出路的話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在巴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里面,街區的道路可謂是四通五達,東邊不亮西邊亮,隨時可以現選擇新的一條路解前往目的地。
主持人:為了緩解北京擁堵,很多專家也提出,要發展公共交通,減少小汽車出行這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比如要多鼓勵大家坐公交車、坐地鐵等等。這也引發了年末大家購買小汽車的熱潮,在此次提出的方案中也著重提到這些措施,這個辦法到底是不可行呢?
楊浪濤:應該說公共交通是解決目前交通擁堵的一個應該是終級的一個解決之道,而且北京在這幾年,在公共交通方面,尤其是2008年以后,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相對于飛速膨脹的城市規模和人口來說還是滯后的,現在老百姓并沒有那種綠色出行、乘坐公交的理念,而是在早晚高峰高峰期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你甚至無法在擁擠的人流中保持站立。
盡管出現這個狀況有客觀原因,可能跟決策者缺乏深入的調查也有很大的關系,很多事情一拍腦袋就決定,根本就沒有說做優化的考慮。比如說前段時間大家鼓勵人們騎自行車,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設計自行車的通道,而且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冬季往往在0度以下,這時候騎自行車對于騎車者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另外很多新建小區建了以后缺乏公共交通配套,人們使用汽車出行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這也是北京汽車擁有量迅速增加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這次方案當中雖然沒有明確的限購措施出臺,像剛才林溪所說,已經引發大家現在要著急買汽車這樣一種恐慌性的情緒了,明年會出臺相關的限制購買的政策嗎?
楊浪濤:從北京市的長遠發展來看,限制使用比限制擁有更加具有合理性,但面對日益嚴重的擁堵問題,我覺得政府很可能會重病下猛藥。
比如說明年北京很可能會出臺限制使用的政策,比如說重點路段,單雙號限行,重點區域收取擁堵費,中心城區提高停車費等等,如果效果不好的話,很可能會進一步出臺限制購買的政策,實際上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北京市今年的汽車擁有量很快就會突破500萬輛的規模,以后很可能還會按照一年一百萬輛的規模增加。因此無論是限制使用還是限制擁有都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