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今年第17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題是“創新改變生活”。創新不僅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在改變著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以下簡稱侵權假冒)工作。4月25日,在京舉行的“2017中國反侵權假冒經驗交流北京行暨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成果展示活動”上,與會人士一致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購的持續增長,線上線下互動等新的形勢給打擊侵權假冒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加強信息技術等新技術新手段運用,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新理念,全社會共同治理來加大對侵權假冒的打擊力度。
活動現場設置了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成果展示專區,同仁堂等多家企業就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成果進行了展示。來自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等不同方面的專業人士,則圍繞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加強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進行了探討,共商知識產權保護和打擊侵權假冒大計。
作為此次活動主辦方之一,北京市在現場展示了首都去年打擊侵權假冒的工作成果:全市共立案4773件,同比增長18%;辦結案件4207件,同比增長4.7%;涉案金額7735萬元,同比增長20.9%……在一系列數字的背后,北京市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洪存在演講中介紹的另一組數字更吸引了現場聽眾的注意力:2016年北京市共清理網上侵權假冒相關有害信息331.5萬余條,辦理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案件201件,破獲案件179件。
北京市在互聯網打擊侵權假冒的成績是全國此項工作的一個縮影,也展現了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的新特點。“隨著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侵權假冒與互聯網掛鉤更加明顯,侵權假冒行為出現了跨區域、跨國籍和線上線下一體化運作的特點,呈現出區域分布碎片化、產銷分工精細化、物流支付信息化、違法行為組織化的特征,這給當前查處侵權假冒行為帶來了更多困難和挑戰。”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柴海濤說。
在經驗交流環節,京東商城、阿里巴巴、華為、小米、全聚德、同仁堂、內聯升等企業分享了其知識產權和品牌保護以及打擊假冒產品等方面的經驗做法。這些企業既有老字號和制造業的佼佼者,也有互聯網行業的翹楚。無論是“百年老店”還是市場新貴,在談及當前市場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和品牌保護、打擊假冒產品時,也都涉及了互聯網發展下的新形勢,認為需要借助互聯網這個新的平臺,構建線下線上一盤棋的打擊侵權假冒的新形式。
去年4月,質檢總局聯合阿里巴巴、京東、蘇寧、1號店、唯品會等五大電商發布產品質量承諾平臺,將質量承諾范圍擴大到家電、洗滌用品、家具、玩具等行業,按照風險監測、網上抽查、信用管理的要求,加大電子商務領域執法打假工作力度,通過與名優產品生產企業、電商平臺等相互協作,大力開展名優產品打假維權協作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適應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創新反侵權假冒領域迫切需要機制、結構和模式,探索構建大數據分析、信息共享、技術集成、人才匯聚和協同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做更多工作和探索。”質檢總局執法司相關負責人說道。
“從環球范圍來看,國際侵權假冒形勢依然是嚴峻的,歐委會去年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海關查獲的侵權假冒商品的數量比上一年度增長了15%;OECD也發布了一個報告,發現目前侵權假冒的貨物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2.5%,總額大約為4610億美元。”柴海濤表示,西方發達國家對假冒偽劣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已經從傳統的保護創新、保護交易、保護產權擴展到了跟環境保護、使用童工和血汗工廠、反洗錢驚人犯罪等掛鉤,除傳統司法手段之外也在加大行政監管所有權擴展,體現出了打擊侵權假冒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