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手機的價格開始了輪番漲價,先是春節之后,小米、魅族、樂視的輪番價格上漲,之后又是華為的新旗艦P10價格創出了國產手機新高,華為P10最低配置手機3799元的售價,已經把國產手機和蘋果、三星的旗艦機價格拉到了同一個價位,連小米6新出2499元的最低配售價也突破了小米旗艦1999元多年價格定律。一時間讓很多篤信摩爾定律的朋友疑惑不已,不是說電子產品越來越便宜嗎?我們是不是活久見了,怎么會越來越貴呢?
一、手機為什么會漲價?
在大家的心目中,手機這種電子產品的價格理論上是很少上漲的,在計算機領域甚至有專門說其價格的摩爾定律,根據摩爾定律電子產品的核心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價格一定是越來越低的,在中國也是這樣的情況,小米當年的橫空出世將手機旗艦機的價格由原先的三千甚至四千以上影響到了1999,更用紅米將廉價機的價格拉到了千元以下,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終于有了大家能夠買得起智能手機。
然而,現在千元智能機的價格開始突破了999元的瓶頸,而1999元的小米心理價位連小米自己都守不住了。究其根源,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低端手機市場開始出現萎縮。很多人其實每天和手機在一起的時間往往都超過了和自己的家人,甚至愛人在一起的時間,在不少媒體上都將手機稱之為中國人的數字器官。隨著手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逐漸提升,原先很多廠商廝殺不已的千元低端手機市場開始變得萎縮,根據第一財經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千元以下的低端手機市場銷量已經同比下降了20%,1000元-2000元的價位則出現滯漲,根本沒有上漲。這些數據表明,大家對于低端手機的需求在萎靡,這也和低端手機較差的用戶體驗,和現在各種手機軟件瘋狂地搶占手機運存,手機存儲空間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再加上大量的低端手機廠商接連倒閉,大量的手機廠商都開始了向高端市場的布局,原先廝殺兇猛的千元手機廠商也都開始了自己的上探之旅,從而引發了一系列新品手機的漲價潮。
二是手機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一款國產手機其表面上是由中國生產制造的,但是像CPU、運存、內存、攝像頭等等基本上都是由國際大廠所制造的,可能也就手機殼和顯示屏這些低技術含量的配件是國內生產,這就導致了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會直接帶來國內手機價格的上漲。根據中國經營報的數據,手機運存、手機內存最近幾個月的漲幅都在20%,同比增幅甚至超過40%,這樣的快速漲價給手機廠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而為各個廠商漲價埋下了伏筆。
在瀚哥看來,手機價格的上漲第一個原因不過是手機廠商的一種托詞,除了華為等少數手機廠商高端化進程有所收獲之外,大多數的手機廠商所謂的高端化最后都沒能實現真正的成功。
二、手機背后的問題是中國手機產業的危機
我們現在來看,價格僅僅是手機產業問題的表現,漲價不過是一種表面危機的數字化。真正的危機來源于中國手機產業的嚴重外向度。由于缺乏自己的知識產權,缺少自己生產核心零配件的能力,所以表現在手機配件上就是缺貨,由于中國市場極度廣闊,需求海量,因此元器件供應商的產能無法滿足手機生產廠商的需求,最終的結果就是將手機的供應市場由原來的一個買方市場變成了現在的賣方市場。零部件生產廠商借助手機廠商對自己的依賴性,挾天子以令諸侯,
舉例來說,最近華為、三星爆出的“閃存門”事件,歸根結底就是手機閃存的供應鏈嚴重缺貨,為了彌補手機閃存的不足,同樣型號的手機甚至會采用不同型號的閃存,這個和當年中興手機的天馬屏事件可謂是如出一轍。
而且閃存只是一個較小的部分,手機的關鍵核心CPU方面,高通和聯發科占據了手機處理芯片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高通芯片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以上,而中國國產的華為海思麒麟芯片的市場占有率不過6%,受到手機芯片的制約,絕大多數手機供貨水平都會受到影響,小米一直以來遭到大多數人詬病的缺貨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制于手機芯片供貨能力不足。再加上被三星壟斷的OLED面板,可以說中國的手機廠商實在是受制于人。
中國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在2016年世界手機五大出貨廠商中,華為、OPPO、Vivo已經占據了三席,雖然在出貨量上面已經對蘋果、三星造成了威脅,但是從利潤率的角度來說,中國手機不過是干著賠本賺吆喝的生意。
中國手機廠商最關鍵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光有組裝手機的空殼實在是沒有意義,手機產業不過是中國制造的一個縮影,中國的大量廠商都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曲線高端的手機設計,研發,核心零配件制造,甚至高端銷售市場都不在中國,所以中國手機廠商只能賺辛苦錢,在全球537.72億美元的手機利潤中,剛剛說的華為、OPPO、VIVO都沒能超過1.6%,像小米僅僅占了0.5%.。
不過讓人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認識到了受制于人問題的嚴重性,華為推出了海思麒麟芯片,小米推出了澎湃芯片,廠商已經開始做出改變了,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是改變總歸是好的,希望當有一天我們的零部件都實現自給自足的時候,這種被漲價才能根本解決吧。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財經專欄作家,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