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網購的保稅進口商品總額為256億元,近1/3是食品,主要包括約20%的保健食品和約10%的奶粉。但隱藏在其中的安全隱患卻難以監管。
“對跨境電商的監管,一是貿易政策,二是關稅政策,第三層面才是風險安全的管理。國內的食品監管部門沒有執外法權,因此只能在進入國門之后,跟把關部門進行配合和聯動�,F在從國內買進來的國外食品有兩類,一種是走貿易貨物進來的,第二是零售個人物品的跨境電商,它的監管應該怎么管目前并不是特別的明晰。”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安監管二司副司長劉洪彬在2017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跨境食品安全監管的挑戰與創新”論壇上表示。
在這種并不清晰的監管路線之下,正規的跨境電商、網絡平臺的個人代購,依然被消費驅動,推著往前走。
“我們平臺是直接定向邀約消費者出國必買清單當中的商家到我們平臺上開店的模式運營,我們是跨境進口的第一大平臺,從數據來講增長非常的迅速,過去一年達到75%以上。其中保健食品加上嬰幼兒的奶粉占平臺35%以上的比例。”天貓國際副總經理邢悅在上述論壇上表示。
安純集團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張祖軍認為,跨境電商的驅動力來自于真正意義的消費升級,特別是中產階層這些消費群體渴望得到全球最新最先進的最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因為有電商作為平臺,中國消費品可以享受跟國外非常接近的價格,加上商品極大豐富、品質同步,因此跨境保健品愈發受到歡迎。
但跨境的食品電商有一些獨特的問題不容被忽視,比如國內外標準不一致,進口的時候檢驗檢疫缺失,工藝鏈條太長。
“在各國標準的差異下,對消費者來講,往回背食品有比較大的風險。消費者對標簽的信息和警示信息是很難充分了解的,買這個食品對這個信息掌握也是不充分的,這是一個風險。再有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國外也有食品的召回,但是個人買回的食品難以得到召回信息,這個風險比我們標準之間的差異更大。”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食品所研究室副主任李強表示。
李強還表示,“我們對中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國的食品進行對比,坦白講有差異,但是差異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雖然大家的膳食結構不同,但是沒有到天壤之別的程度。我們的食品在逐步的接近,結構上沒有那么大的差異。對安全環境等指標我們是嚴守安全底線的,我國和國外比哪個嚴我們用哪個。這個標準已經出臺了。”
劉洪彬認為,中國的消費者膳食結構是不同的,在中國的環境下,如果全部把別的標準都采納過來,是不是一定對消費者負責,實際來講這是更高層面的不負責任,食品安全標準的制訂必須按照食品膳食結構的標準來制訂,否則這都不是標準的安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