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家質檢總局3.15消費者權益日公布的汽車產品缺陷信息投訴情況顯示,車內異味已經成為車主投訴最為集中的問題。近期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投訴平臺旗下一家網站連續接到消費者投訴,反映其購買的上汽大眾斯柯達明銳汽車車內異味十分嚴重。
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投訴平臺工作人員 王軍偉:在這個監控平臺上,連續收到車主發過來的投訴。目前就是在暴曬或者悶濕的情況下,問題比較嚴重。
1700多位車主還自發建立了QQ群,名為“新明銳異味全國交流群”。其中的車主反映,自己購買的大眾旗下斯柯達明銳汽車有異味,一些車主還出現過諸多不適癥狀。輕者眼睛干澀、頭暈、喉嚨發癢,嚴重的甚至患上了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咽喉囊腫等。眾多車主要求廠家解決車內異味,并對身體出現的不適進行解決。
斯卡達車主:感覺開車時間長了以后,因為我一個月大概需要開兩次兩個多鐘頭的長時間行程,下來之后感覺頭暈暈的。開始我以為是夏天開空調,車內空氣流通得不是很好。偶爾還有酸臭味,味道很濃。
記者調查發現,車內空氣質量遭投訴的不僅僅是新車,一些使用了一段時間后的車輛,同樣存在異味加重的情況,這位來自北京的車主于先生,就是2015年4月購買的車輛。
斯柯達車主 于先生:主要是開車久了,呼吸道會感覺到不舒服和頭暈。呼吸道非常地不舒服。春天干燥的時候,眼睛還會不舒服。
于先生還自己買來甲醛檢測設備做了測試,結果顯示超標,所以他就更加擔心車內空氣質量問題。同樣,四川的一位車主也使用了一段時間后,汽車異味加重。原本按照經驗,使用了一段時間,車內該揮發的都已揮發,味道應該減弱,為什么還會變得嚴重起來?
四川 斯柯達車主:它主要是開久了之后異味比較大,放一晚上到了第二天,不開窗就特別難聞。大多數都反映汽車前面的隔音墊和那個瀝青的味道,主要是前面那個發動機影響隔音墊,隔音墊變質之后就有味道。
汽車內的異味來源是不是有毒有害物質?這些污染源又從何而來?發現車內有嚴重異味,車主向所在汽車廠商提出質疑,但維權之路也并不容易。
大眾汽車石景山4S店客服 工作人員:沒有檢測設備,有什么異味咱們可以先人工聞一下有沒有味。第二個咱們確認一下跟這個棉有沒有關系。第一點咱們確定是哪里的問題導致的。
記者:你們是靠鼻子還是靠檢測設備呀?
工作人員:沒有檢測設備。
記者在網站上找到了今年3月10日,大眾集團公開發布的一條聲明,表示致歉斯柯達車主,并同意為部分車主更換前圍隔音棉,但是卻規定了期限,為2014年12月以后到2016年1月以前的車輛。
工作人員:生產16年1月份之前的可以,廠家給我們下發了文件,后期(材料)已經改完了。
記者:免費給你更換過(隔音棉)?
斯柯達車主 于先生:對,免費更換過(隔音棉)。
記者:更換后大概多久又出現了異味問題。
斯柯達車主 于先生:三天。
記者:現在異味還有嗎?
斯柯達車主 于先生:對,現在天氣熱了,味道更厲害了。
正像這位車主所說,很多車主反映更換隔音棉之后也仍有異味和身體不適。
夏季高溫車內污染存隱形“殺手”
斯柯達車主反映的問題是汽車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仍有異味和身體不適,今年汽車廠商也曾主動聲明,可以為部分車主更換前圍隔音棉,但一些車主反映即使更換了隔音棉仍有異味。那么,這些異味對人體有沒有害處,車內到底有著怎樣的污染風險?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為了弄清楚車內異味的來源,記者委托了清華大學建筑環境中心這一專業機構,在投訴者中抽取了五輛斯柯達汽車,專門在室外環境下對車輛做了檢測。為什么選擇炎熱的夏季、戶外狀態去檢測車輛,目的就是看汽車在夏季行駛狀態下車內空氣質量是否達標。
一周以后,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的報告出來了,這五輛汽車在戶外采樣,分別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終結果,有一輛京N牌照的車內八項國標中檢測出甲醛有超標,而恰巧這輛車是最后一個進行檢測的車輛,經過戶外暴曬時間最長、車內溫度也最高。
記者:暴曬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所以它數據確實有些變化!
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主任 張寅平:溫度高從理論上來說,這個甲醛的散發(量)是高的,車主長時間在這個環境里面,暴露在這樣甲醛的濃度下面,是對身體不利,這個是可以肯定的。
國家標準:檢測八種有毒有害物質
2011年國家環保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了《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GB/T27630-2011)該指南規定了車內常見的八種可揮發性有機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濃度要求。
北京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玢:這八項物質甲醛、乙醛、丙烯醛都是典型的刺激性物質,對于呼吸道一定會有刺激性反應,甲醛濃度過高會流眼淚。苯是三致物質,致癌、致畸、致突變。
目前按照《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國家標準只檢測八種有毒有害物質。那么,車內異味是不是主要來自就是來自這些有毒有害物質?胡玢研究員曾參與《指南》的制定,他說技術層面可以做很多物質檢測,但是標準只有這八項。
北京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玢:為什么只有這八種物質, 而是這八種經過我們篩選, 測出來它是一個優先污染物。就是說它出現的頻次、濃度、和危害三個指標綜合,我們認為是要優先控制的。
車內污染或存更多有毒有害物質
胡玢表示:現行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也僅僅是推薦性標準,一般新出廠的車輛才進行空氣質量檢測,且需在26攝氏度狀態恒溫恒濕16個小時完成檢測。目前還沒有針對日常行駛狀態的檢測標準,這一次檢出有甲醛超標,并不能作為維權的法律依據。針對目前諸多車主反映的異味問題,也有專家則認為,有可能存在其他隱形“殺手”。
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主任 張寅平:推薦性標準它列的這8種污染物,如果別的污染物假設濃度還比較高的話,它就不在這個標準的范圍之內。
這種異味有可能來自我們未知的一些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程度都在進一步研究,這正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研究的課題。
期待標準升級 嚴格控制車內污染
研究人員在進行乘用車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的時候發現,很多有毒有害物質并沒有列入現行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而這份《指南》也僅僅是環保部出臺的一項推薦性標準供汽車生產企業參考。據了解,環保部大氣司會同有關專家正在著手修改這一標準,有望年底出臺車內空氣質量強制性標準。
車內空氣質量問題投訴日益增多,而車主在向汽車服務商或售后維權中,缺乏相關賠償依據,車內空氣檢測的費用也相當昂貴,所以消費者的利益常常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對于異味,還要從車內用材標準控制抓起,解決此類維權問題還需要從制度上加以解決。
北京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玢:由環保部牽頭,把這個推薦性標準,升級轉化為強制性的標準。而且還有一系列的法規,包括車內空氣質量會納入環保信息公開內容,這樣的話,整個在做完善的法規體系。這樣的話可以使消費者的權益更多地得到保護。
據環保部透露,今年年底將有望推出車內空氣質量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不過,標準最終是否涉及更多污染物檢測還在待定。
車主:如果國家出臺一個指標有強制性,使得我們在車內的空氣質量有所提升,這是最理想的。
專家支招:車內空氣質量不容忽視 需多方共同努力
國家標準從推薦性走向強制性需要邁出一大步,車內空氣質量的好與壞也將成為汽車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
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主任 張寅平:對于生產廠家來說,你在這方面如果做的比較好,保證車內的空氣污染濃度比較低,大家比較舒適,沒有什么健康問題,對你這個生產企業的競爭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當然最后在科研工作者和標準制定部門,共同的努力下,針對社會的一些新的需求和一些新的健康問題,開展相關的研究,不斷提升標準的非常也是非常重要的。
提示:夏季出行養成開車好習慣
今年夏天,全國多地區出現了歷史最高溫。當溫度過高時,在密閉的車內環境,有毒有害物質散發對人體造成的影響更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有何應對措施。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很多地區出現40℃以上的酷熱。高溫屢屢拉響警報,炎熱的天氣也考驗著車輛在夏日的表現。車內密閉狹小的空間,不合格的皮革、車內配飾、腳墊、香水、防爆膜、以及不容易被發現的隔音棉等材料都可能是污染源。在高溫暴曬后會揮發出更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因此夏季要格外防范車內可能會“暴漲”的污染。
車主:剛開車的時候,空氣必然是比較差的,上車的時候,都是先把車窗打開一下,空氣流通就好。
專家建議,一旦在車內感覺不適,就應該及時找出污染源。而夏季當外部溫度升至35攝氏度以上,封閉的車內溫度可能達到60度以上,苯烯物的揮發量是正常時的五至七倍。因此,夏季剛上車時,應把車窗打開通風一到兩分鐘,等有毒物質開窗釋放后再開空調。
北京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玢:你第一養成良好的開車習慣,你到車里頭之后首先要開車窗,長時間的行車的時候我建議都是開外循環,外頭的空氣的話實際的話還是優于車內空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