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馬池路銀湖九號小區的業主胡先生攤上大事兒了。他向媒體報料,兩個月來,他的房子一直空置,室內水龍頭關閉,水表卻顯示用水量高達90多噸,而水表是開發商給新更換的,還有幾名業主也有類似狀況。更有甚者,同小區的業主魏女士稱,她和丈夫兩個人生活,用水一直不算多,自從換了新水表后,曾顯示兩個月用水99997噸,平均每月用水5萬噸!
對此,物業的解釋是:小區更換的新水表靈敏度較高,水閥未關緊,或者有空氣流動,都會引起水表轉動。業主們的疑問,他們也無權解答。但業主畢竟用水了,物業只能按照水表的用水量,先收水費。
三口之家每月平均用水多少每家必備水表,水表走得準不準,關系著每一個家庭的切身利益。水表屬于強檢計量器具,檢定工作必須要由專業有資質的機構來完成。
而涉事小區換水表才3個月,就出現胡先生所述問題,那么家庭月用水量多少才合理呢?中國一般的都是三口之家,有統計數據顯示:1噸水大約有20桶,每人每天洗澡約1桶、拖地衛生1桶、洗菜做飯1桶、沖馬桶1桶,即得(3桶+1桶+1桶+1桶)×30天=180桶,得出結果正常的三口之家月用水量大約9噸,個別家庭可以達到10噸,而有些經常白天不在家的家庭用水量則相對較小。
所以,從正常的角度計算,胡先生兩個月用水90噸(約1800桶水,平均每天30桶水),這個數字顯然是不合理的;而魏女士家每月用5萬噸水,更是匪夷所思!
水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放眼全國,胡先生遇到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據了解,目前在水表制造和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水表的靈敏度。水表的始動流量(又稱靈敏度)是各方尤其是供水公司比較關注的技術指標,水表制造企業也把始動流量的大小作為簡便的工藝指標來判斷水表在最小流量下的計量性能,但現行國家標準已將其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試驗項目刪除。有些企業在未改變水表計量等級水平的同時,設計了提高靈敏度附加結構的水表來滿足自來水公司客戶的要求,這一點也受到爭議,因為這種改動的結果會根本上改變水表在最小流量以下的計量特性。
2.水質和管材質影響水表讀數。管道中的銹跡水模糊了讀數裝置引起的抄讀困難和外表難看。目前,液封水表一定程度上已解決這個問題。
3.不用水水表自走的現象。由于管道加壓混入空氣和水溫變化等原因,水管內存有空氣,其產生的脈動效應使安裝在某些位置的水表在不流水時也會有緩慢走字現象,且數字往往是累加遞增的。
管道內的水被放空,空氣便“乘虛而入”;當恢復通水時,水流把管道內的空氣壓向室內管道各個盲端,形成“壓縮空氣”,直到氣壓與水壓平衡為止。氣、水之間存在一個界面,此時界面兩邊的壓差為零;而當水壓發生變化時,界面兩邊就形成了一定的壓差,氣、水平衡被破壞。
要彌補這個壓差,以達到新的平衡,必須相應改變空氣的壓力,從而引起空氣體積膨脹或收縮,由此促使管道這個“連通器”
內的自來水產生流動,于是,“水表空轉”現象就產生了。
目前,結構的旋翼式水表無法從根本上克服這一缺陷。
4.總表與分表之和不符現象。
如果總表與分表之和的數字相差比較大,除了與水表本身的工作性能有關外,可能的原因有總表(大口徑水表)的流量范圍能力不夠、管漏(損)等,另外有些還與抄表的同步性等管理工作有關。
需要業主注意的是,水表在安裝使用上比較特殊,實行周期檢定比較困難,因此對生活用水表檢定通常要求安裝前強檢。
水表已有近200年歷史眾所周知,流量測量是能源計量的重要—環,水表是流量測量中使用最廣泛和最重要的儀表之一。水表的使用量大面廣,既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也是各企業節約和控制用水、降低生產成本的必需手段。用于貿易結算的水表屬于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
從1825年英國的克路斯發明了真正具有儀表特征的平衡罐式水表以來,水表的發展已有約二百年的歷史。期間,水表的結構先后出現了往復式單活塞式水表、旋轉活塞式水表、圓盤式水表、旋翼式水表和螺翼式水表(又稱沃特曼水表)等形式。
這些水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至今仍被各國水表制造企業沿用,但在設計、工藝和選材等方面不斷進步,大大提高了水表的計量性能和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