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兩個新聞讓“信用”重回大家的視野當中。
第一則新聞是,國慶假期剛過,一位購房者準備向銀行申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但由于此前半年,他有多次在商業銀行或者互聯網金融機構申請個人消費貸款的征信查詢記錄,最后因疑似“首付貸”被銀行拒貸。
第二則新聞是,支付寶宣布首批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南京、成都、西安、鄭州8個城市試水信用租房,有超過100萬間公寓將正式入駐支付寶,芝麻信用分達到650分以上就可以免去租房押金。
其實早在共享單車的時候,消費者芝麻信用分達到650分以上就可以免去用車押金。
這次對于支付寶“信用+租賃”的首次跨界合作,業內人士稱,將給高信用的租客和房東帶來更多紅利,有利于建立多元、規范的住房租賃市場。
提到信用,對于消費者來講,接觸最多的是信用卡消費。
90后信用消費良好
數據顯示,2016年,工行、農行、建行、浦發、招行新發卡均突破1000萬張,截至2017年6月末,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信用卡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4562億元、3025億元、2477億元、2080億元、958億元,占個人貸款的比重分別為26.81%、26.72%、33.10%、31.65%、34.02%。
而隨著80后、90后年輕人成長起來以后,消費信貸的需求確實呈爆發性地增長。數據顯示,目前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到4524億元。新一代年輕人比較善于使用消費信貸,隨著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個人征信意識目前看來還是比較好的。
今年上半年,花唄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和中國人傳統習慣“儲蓄消費”不同,“90后”正養成新的“信用消費”習慣,和人們認為“90后”消費不理性、掙錢少信用低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對信用的珍視遠超上一代人,99%的“90后”憑信用消費后會按時還款。
數據顯示,中國近1.7億90后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平均每4個90后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在越年輕的人群中越明顯。近40%的90后把花唄設為支付寶首選的支付方式。
從花唄的數據可以看出,“90后”們的信用消費非常理性,愛花錢卻并不任性。近七成(69.41%)的花唄年輕用戶都能做到“月月有余”,每月花銷控制在授信額度的2/3以內。
信用建設提升日程
回到“信用”的主題上,個人信用是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市場主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市場交易中所有的經濟活動,與個人信用息息相關。一旦個人行為失之約束,就會發生個人失信行為,進而出現集體失信。因此,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個人信用法律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包括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起步階段,20世紀90年代術期的初步發展階段以及21世紀初期的迅速發展階段。
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密切聯系我國國情的個人信用法律制度的雛形初步形成。但是,在許多地方還不健全,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缺乏完善的個人信用法律法規,缺乏健全的個人信用規章制度,缺乏有關個人信用信息公開和保護的法律,缺乏對個人信用行業管理的法律規定,缺乏失信懲戒機制,缺乏對個人信用權和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定等。
目前我國個人信用的發展狀況與美國六七十年代的發展狀況極為相似,美國個人信用法律制度為我國個人信用法律制度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參照。對此,我們應在借鑒美國個人信用法律制度的基礎之上,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建構個人信用信息征集、個人信用評估、個人信用信息公開以及個人信用權和個人隱私權保護等具體法律制度,以期在我國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用法律制度。
政府加快完善信用建設
在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被提起。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共享,推動建立自然人、法人統一代碼,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信息安全。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社會信用體系”,但前置詞從“加快”、“推進”變成了“完善”,看似簡單的變化背后,其實暗藏著中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向前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此外,201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同月,國內首個個人信用評分——芝麻分上線。
上述第一則新聞中的消費者就是多次征信而導致被銀行據貸,據悉,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曾公開表示,因申請信用卡、貸款等進行“硬查詢”次數過多,可能會令銀行對新的放貸更為謹慎;多位銀行人士則表示,在決定是否放貸時,“查詢”背后的個人資產負債、償債能力是更為關鍵的因素。
2015年8月,沈陽、青島、南京、無錫、宿遷、杭州、溫州、義烏、合肥、蕪湖和成都等11個城市成為首批全國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各地政府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索和創新,推動信用社會建設。
在芝麻信用等市場化征信機構的探索下,信用開始可以用于先診療后付費、免押金住酒店、免押金租車、免押金租房、免押金辦借書證……個人可以直觀地感受、體驗到信用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