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重慶市商務委員會了解到,該委于26日發布《重慶市火鍋經營行為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并召開培訓會對該市千余名火鍋行業內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
《規范》要求,火鍋經營者采購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等應符合國家有關食品安全標準和規定的要求;菜品加工中,火鍋經營者要對加工時間、溫度、計量、順序進行規定,如清洗原材料時要做到動物性、植物性和水產品分池清洗,其中鮮毛肚、鮮鴨腸、鮮鵝腸等原材料一定要分池隔離清洗,防止交叉污染;出堂菜品應有標準,分量不足、新鮮度不夠、變質菜品不應出堂,出堂菜品中不應有異物;不應回收顧客消費過的剩余食品加工后再次銷售。
《規范》還要求,加工火鍋湯料應有配置標準,以保證出品火鍋湯料的質量穩定,符合重慶火鍋麻、辣、鮮、香特點;同時,不應使用回收顧客消費過的湯料或湯料油脂加工火鍋底料或湯料,不得添加罌粟殼、羅丹明B等非食用物質。
對于火鍋經營者的服務,《規范》提出了具體要求:外地顧客或外賓用餐,應向其建議火鍋菜品達到最佳口感的涮燙時間,避免顧客食用未煮熟的食品帶來安全風險;同時,要根據顧客涮燙菜品的情況或用餐的不同時間段,適時調節火力大小,并適時添加湯水或攪拌湯料,讓其獲得最好的用餐體驗。
據重慶市商務委員會服務業發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火鍋是重慶最響亮的名片之一,是重慶人性格的形象代言。截至今年上半年,重慶轄區內火鍋門店數達近3萬家,直接從業人員達60萬人,年產值近300億元,占整個餐飲業的38.8%,創利稅近50億元,火鍋業已成為拉動社會消費最有力的產業之一。總體看,重慶火鍋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創新能力不夠、消費環境有待提升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