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聚氰胺危機讓國產奶粉產業元氣大傷。經歷整整9年的高壓監管、技術創新后,這一產業最終得以恢復元氣。
11月15日,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通報了數據變遷: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國產奶粉的市場占有率為65%,事件之后暴跌至30%以下,一線城市更是只有15%。而目前,國產奶粉的占有率已經恢復到事件之前水平,而且2017年有望達到或超過70%。
高鴻賓說:“中國奶粉聲譽正在恢復,已經重新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中國的嬰幼兒奶粉不僅安全可靠,而且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因此,現在需要研究討論的不再是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的發展問題。”
高鴻賓是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創新發展論壇上通報這些數據的,論壇由中國奶業協會和君樂寶乳業集團發起。近年來,國產品牌飛鶴、君樂寶、完達山等都在奶粉產業加大投入。這一市場“錢景”廣闊,伴隨二胎政策放開、母乳喂養率下降、奶粉價格上升等因素,企業迎來絕佳的發展機會。
目前配方奶粉正實施注冊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注冊管理司副司長馬福祥介紹,截至11月14日,已有93家工廠的598個配方通過注冊,包括境內70工廠的486個配方和境外23家工廠的112個配方。
國產奶粉的復興,也有助于平抑市場價格。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淼引用了一組來自英敏特的數據,指出中國大陸奶粉價格遠高于其他市場:“國產奶粉需要合理定價,與洋奶粉差異化競爭的同時,不再讓中國父母不遠萬里到國外背奶粉。”他建議,國產奶粉要實現信心、品牌、市場的反超,要從提升消費者信心、提高一線城市占有率以及國際影響力方面著手。
來自農業部畜牧業司的數據,目前,嬰幼兒奶粉奶源和產品的抽檢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三聚氰胺事發地河北的乳業產業,也經歷了蛻變,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介紹,截止2016年底,河北奶牛出欄180萬頭,平均單產7噸,乳制品總產量371萬噸,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生鮮乳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100%;全省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產能達到15.5萬噸,比2008年翻了一番。但可惜的是河北仍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乳品企業、品牌,奶牛養殖單產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也還不夠;生鮮乳的產量發展是很快,但加工能力不足;未來要推進農業產業升級、養殖和加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