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穎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視察湖北時,要求湖北加快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并且提出了“四個著力”的具體要求,其中一條就是“要求我們高度珍惜大自然賦予湖北人民的寶貴財富,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的殷殷囑托,也為湖北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近年來,湖北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面臨著經濟長期高位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累積排放與資源環境承載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全面改善環境質量任務艱巨等挑戰,湖北省如何化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接下來,湖北省將如何結合黨的十九大新目標和新要求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近日,中國發展網就相關問題對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穎進行了專訪。
楊穎告訴中國發展網,面對這些挑戰,湖北大力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統籌規劃,堅持底線思維,堅持綜合施策,堅持依法治理,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努力在綠色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 生態文明成效顯著
中國發展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結合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實際情況,可否請您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楊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文明觀,進一步彰顯了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思想、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堅強決心、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擔當。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修復自然生態任重道遠。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破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同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坐標。從湖北來看,盡管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欠賬仍然很多,壓力絲毫未減。我們要從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現代化強國的歷史維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湖北藍天長駐、青山長在、碧水長流。
中國發展網: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其中有哪些亮點?改善或解決了哪些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
楊穎: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以來,湖北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大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重大任務落實落地,取得積極進展。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態勢初顯。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六大高耗能產業產值占比不斷下降,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發展加快。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十二五”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分別下降22.8%、24.73%,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給湖北的累計下降16%、17%的目標任務。2015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2010年分別下降12.25%、13.95%、20.61%和18.49%,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給湖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空氣質量惡化趨勢得到扭轉,2016年,全省17個重點城市PM10累計均值為8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比下降14.1%;全省17個重點城市PM2.5累計平均濃度為54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比下降16.9%;全省17個重點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3.4%,較2015年比例增加7.3%;全面完成大氣污染治理年度目標任務。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由良好上升到優,漢江干流、長江支流、漢江支流總體水質狀況保持穩定。2016年,全省114個地表水水質考核斷面中,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的個數為94個,超目標2個;劣Ⅴ類斷面個數為5個,低于目標5個。全省共排查出的146條城市黑臭水體,已銷號或完成整治71條,占總數的49.65%,超額完成消除30%黑臭水體的目標。生態安全格局加快形成,組織實施“綠滿荊楚”行動,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9.61%,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土地治理持續推進,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文明法規政策體系加快完善。在全國率先出臺《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等法規文件。在全省全面推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試點、生態保護紅線、省以下環保監察機構垂直管理和省級環保督察。設立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建立了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湖北獲批全國首個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碳排放權交易累計交易量和交易額穩居全國第一,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方案獲得國家相關部委批復同意實施。
建立“三條紅線”指標體系 推進水資源治理
中國發展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千湖之省,又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湖北是如何開發利用水資源,從而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
楊穎:水資源是湖北最大的資源稟賦、最大的發展優勢,也是最大的發展潛力。湖北通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補齊水利建設短板、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堅決防治水污染、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等舉措,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全省已基本建立了省、市、縣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指標體系。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已全線開工,從2017年開始實施精準發力補短板三年水利設施補強工程,重點開展五大湖泊及四湖流域湖堤加固、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易澇地區排澇能力、入江主要支流治理,海綿城市等建設。
此外,湖北還出臺了《關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實施意見》,由省委書記任第一總河湖長,省長任總河湖長,并擔任長江的河長,清江等11條跨市(州)的重要河流和五大重要湖泊,分別由省委常委、副省長擔任河湖長。計劃于今年年底建成省市縣鄉四級河湖長制體系,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以實際行動維護“千湖之省”美名。
同時,落實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開展非法碼頭、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沿江化工企業專項整治;修訂了《湖北省工業與生活用水定額》,開展了節水型企業、灌區及公共機構創建。
中國發展網:體制改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湖北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具體成效如何?
楊穎:黨的十八以來,湖北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把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加強頂層設計。湖北省委制定印發《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湖北省人大在全國率先出臺《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關于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定》《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關于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每年制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年度實施方案,明確具體改革項目,由專項改革領導小組組織督促落實。
——積極探索試驗。湖北獲批全國首個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方案獲得國家相關部委批復同意實施。作為全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之一,湖北碳市場累計交易量、交易總額穩居全國第一,全省還先后推出碳資產質押貸款、碳眾籌項目、配額托管、引入境外投資、建立低碳產業基金等五大創新之舉,開創全國試點先行典范。湖北還率先設立省級環境保護政府獎,積極探索生態補償制度,將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與地方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掛鉤。
——強化監督考核。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考核體系。主動在全省全面推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試點、省以下環保監察機構垂直管理和省級環保督察。
大力實施“生態立省” 應對四大挑戰
中國發展網:湖北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哪些挑戰?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
楊穎: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也面臨諸多挑戰。突出表現為4個方面:
一是經濟長期高位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累積排放與資源環境承載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三五”期間,全省的 GDP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將進一步擴大,考慮到技術進度、轉型升級等因素,單位經濟新增量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量會有所降低,但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高位,資源能源消耗、環境承載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全面改善環境質量任務艱巨。能耗、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完成國家考核要求的難度較大。能源消費呈剛性增長,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較嚴重,環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三是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當前,全社會環境意識空前高漲,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環境公共服務水平、數量、質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等供需矛盾亟待解決。社會公眾對環境風險的認知和防范意識越來越強,環保“鄰避問題”不容忽視。同時,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迅速發展,對環境數據整合、動態更新及信息公開透明等帶來了新挑戰。
四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重道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覆蓋了“資源產權、用途管制、資源節約、生態補償、環境治理、評價考核、責任追究”等多個方面,時間緊、要求高、任務重,到了涉“深水區”、啃“硬骨頭”的階段,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智慧縱深推進。
中國發展網:湖北目前有哪些地方列入了國家第一、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目前這幾個示范區建設情況如何?
楊穎:湖北省十堰市(含神農架林區)、宜昌市、黃石市、荊州市列入了國家第一、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這5個地區嚴格按照國家批準的實施方案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出臺相關政策,落實有關措施,推進了一批關鍵項目建設。
十堰市率先實施環境保護“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和環境保護考核“一票否決制”,建立了與生態文明相配套的差別化政績考核機制,聘請了15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之日——12月12日設立為全市“生態文明日”,在全國率先推動實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模式,全面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
宜昌市在全國率先編制城市環境總規,成立了全省第一個流域性水利綜合執法機構——宜昌市黃柏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局。
荊州市成立“荊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探索“兩評兩察合并”(能評環評合并編制與合并審查、節能監察與環境監察合并)。
黃石市成立環保110中心,積極開展環境監察執法行動。神農架林區獲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
中國發展網: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多新目標和新要求,下一步,湖北省將如何結合這些新目標和新要求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何具體規劃?
楊穎: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總書記對湖北的殷殷囑托,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的綠色發展新路。
——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為契機,全面治理突出環境問題。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加快實施《湖北長江大保護九大行動方案》, 協調推動全省各地、各部門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加快工業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鄉鎮污水處理廠、農村垃圾清運處理等建設。
——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推進循環經濟示范試點,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現天然氣使用縣市全覆蓋,推廣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及建筑產業化。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培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爭創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責任追究和成果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