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十一塵埃落定。
2017天貓雙十一以超去年近500億的1682億成交額落幕,而京東也以1271億的成交額緊追其后。天價的交易數字讓這場狂歡看上去風光無限。
但是,縱覽近兩年雙十一各品類TOP10榜單,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傳統品牌越來越強勢,排名普遍上升;而原本構成雙十一中堅力量的淘品牌卻正逐漸消失在各大榜單中。
在天貓成立之初,由于傳統大品牌對電商平臺不夠重視,天貓只能通過扶植淘品牌來擴張市場,而淘品牌也因為對平臺配合度高而從中獲益。并且,伴隨著電商紅利期這一“天時地利”,彼時的淘品牌在參加雙十一活動時,不僅沒有太多費用,還可以在獲得平臺在資金和流量扶持的前提下一心推高銷量,無需擔心降價大促會帶來虧損。
但今時不同往日,隨著天貓成為國內最大B2C平臺,越來越多傳統企業涉足電商,對天貓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淘品牌獲平臺的支持不斷縮水。并且,從這兩年阿里、京東兩家電商平臺的動作來看,戰略上明顯傾向大品牌。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傾向,有分析認為,這是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和阿里“新零售”戰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當進駐的傳統大企業越來越多時,增長已趨緩的天貓流量就顯得越發不足。而資金雄厚的企業擁有很強的流量搶奪沖動和能力,中小型淘品牌在傳統大品牌面前天然處于下風。
另外,自從去年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以來,有關“新零售”的核心一直眾說紛紜。今年雙十一,馬云在接受訪談時提出:新零售的核心就是線上線下的結合,人、貨、倉、配的結合,虛和實的結合。馬云對電商做了一個比喻:電商就像空軍,必須有地面的配合。
從這一比喻不難看出,在天貓未來的平臺戰略中,構建“新零售”模式需要的是線上線下的結合,而這一模式只有憑借傳統大品牌才能進行下去,因為他們擁有成熟完善的線下業態,能夠迅速實現線上線下的打通與全渠道的營銷。而很多在線下沒有完整生意、又缺乏獨到優勢的淘品牌于是在天貓新零售戰略中遭遇了“瓶頸”。
而作為傳統大品牌、擁有數千家實體門店的海瀾之家成為了此次雙十一“新零售”模式中的成功典型。在天貓與海瀾之家的合作中,流量、營銷、交易、商品、支付、會員等各個環節實現整合,構成大閉環;而線下實體則被打造成智慧門店,通過人臉識別,RFID支付等吸引線下消費。
隨著價值鏈頂端的變動,行業被重新洗牌。在面對“新零售”的大品牌、大平臺、大連鎖、大商業戰略時,如何重構商業零售模式,將品牌影響力由線上快速復制至線下,或許是淘品牌現在需要思考的最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