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質量提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浙江省作為質量創新和質量提升的先行者,深入實施質量提升戰略、打造“浙江制造”、推進“三強一制造”。近期,記者深入浙江省多地,實地探訪了浙江制造業,深切感受到智能制造為行業、企業帶來的巨大“紅利”。
“機器換人”實現從“制造”邁向“智造”的蝶變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從而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智能制造的深入推進也讓浙江省制造業開啟新的篇章。機器人“上崗”工作,讓浙江省很多家企業嘗到了智能制造的甜頭,甌海區眼鏡企業也在這當中。眼鏡是甌海區的“城市名片”,有著30多年的眼鏡產業發展歷史的甌海,是全國五大眼鏡生產基地之一。2017年上半年,規上企業45家,產值達14.26億元,同比增長21.21%。
“機器換人”顧名思義就是用機器替代人工。眼鏡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依靠人工來完成一系列的生產、加工環節,但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小失誤。而機器生產特有的穩定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工生產中可能出現的誤差。
“用機器替代人工,其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勞動力成本、能耗的減少,更是效率、產值的提高以及工藝質量、產品質量的提升。”甌海區的通達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愛松表示。“激光點焊機取代了原來的人工電焊,物料損耗量大大減少,生產效率卻是數倍提高。全自動板材機可以代替近10個人的生產量;機器的出現節省了幾百個工人勞動力。”
近年來,溫州市和甌海區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機器換人”。同時,還成立了“機器換人”產業發展聯盟,聯合政府、行業協會、科研單位、設備制造企業以及全國知名的高等院校,共同為有需求的企業出謀劃策、做好服務。這些舉措讓甌海區經歷了一場“鳳凰涅槃”般的變革。
據了解,2017年內要實現眼鏡行業“機器換人”全覆蓋。到2018年該區眼鏡行業計劃完成技術改造投資3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每年滾動實施20個重點“機器換人”項目,以促進甌海眼鏡產業轉型,全力推進智能化發展。
為此,浙江省甌海區于今年10月19日公布了《甌海區眼鏡行業“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管理使用辦法》。《辦法》中強調:鼓勵企業在技術改造中采購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制造系統、工廠物聯網和3D打印等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設備購置、技術轉讓、軟件購置費總投資額在100萬元(不含稅)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按照項目實際投資額的6-20%給予補助,單個項目補助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智能化大大縮減生產周期
“目前,公司擁有1500多家實體銷售網點及覆蓋主流銷售平臺的線上營銷網絡,溫州、上海、合肥三大生產基地,年零售收入50多億元,位列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當報喜鳥公司董事長吳志澤說出這段話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智能化生產是報喜鳥的一張“王牌”。一進報喜鳥展示大廳,左右兩墻上遙遙相望的兩個大屏幕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這是全渠道戰情室和云翼智能制造戰情室。條形圖、熱點圖、餅狀圖、表格等等在屏幕里應有盡有,可謂數據可視化的典范。屏幕中的信息展示了報喜鳥全國會員的分布地、客戶特征關鍵詞、客戶量體參數信息、實時訂單進度情況及流水線動態等情況。
“顧客在遠程下單后,當地分公司派量體師進行上門服務,度量出20余個的身材數據。身材數據會傳輸至總部生產中心,信息開始分流,一邊傳入CAD智能組,進行制版過程,生成數字化可操作版型;另一邊傳入原料倉庫,倉庫會據此整理出顧客需要的面料、面輔料、鈕扣線、拉鏈等等。”報喜鳥集團董事長吳志澤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服裝生產的流程。
在報喜鳥智能車間內,記者親眼目睹了成衣制造過程:在報喜鳥定制生產線上,一件衣服會被分為前身、后身、袖子、領子、掛面五大部位,再拆分成若干部件。各個部位的裁片會被掛到智能“衣架”,進入智能吊掛系統,進行縫制。相同顏色、同種工藝的衣服部件,在智能化匹配后,會被運送到同一個工位上完成。每個部位做完后會統一進入篩選區,智能吊掛系統會對衣服部件進行自動匹配。
“創建云翼互聯智能制造架構運行體系,加快了報喜鳥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努力為傳統服裝企業探索一條‘個性化定制、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轉型之路。”吳志澤神情中透露著自豪。他告訴記者,定制一套西裝要經過近400道工序,而智能化流水線以流水線的速度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將生產效率提高50%,生產周期從平均15天縮減至7天,質量合格率從95%提高至99.6%。”
吳志澤談及對報喜鳥未來的展望時臉上洋溢著喜悅,“報喜鳥將始終秉持‘弘揚服飾文化、裝點美好生活’的企業使命,深入實施‘多品牌經營、國際化發展’戰略,矢志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大型多品牌服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