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著投錢難過春運搶票,這是余額寶限額后出現的一大奇觀。
2018年1月31日,天弘基金發布公告稱,“為防止余額寶貨幣市場基金規模過快增長并保持長期穩健運行”,自2月1日至3月15日,將“設置余額寶每日申購總量,當天售完為止”,這意味著用戶轉入資金的受限:一旦單日總申購額度達到限額,當日內余額寶便不再受理申購,用戶只能選擇在次日9時繼續嘗試轉入。
創立于2013年6月的余額寶,是螞蟻金服旗下的一項余額增值服務和活期資金管理服務。相較于銀行儲蓄,其收益較高,流動性也更強,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風險較低。依托支付寶平臺的廣泛用戶基礎,加之1元起投,1000元起發放收益的低門檻,余額寶在幾年之內迅速晉升為“全民理財利器”。據其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余額寶的用戶規模超過3億,一季度資產凈值增長逾3000億元,增長幅度超40%,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
“隨存取”變成了“九時搶存”,每天早晨定鬧鐘搶投余額寶便成了社交網絡的一件奇事。
2018年1月,央行發布《2018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在文末注稱將“完善貨幣供應量中貨幣市場基金部分的統計方法,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直指一系“寶寶類”貨幣基金,而其中的領頭羊余額寶便率先做出調整。
早在2017年5月起,天弘基金就主動展開了一系列針對余額寶的調整,個人交易限額由100萬調整至25萬,現今又降到10萬(已有存量不受影響)。
長期以來,余額寶的定位為“小額理財、零散資金管理”,據悉其人均投資金額也只有幾千元,遠低于10萬元的交易限額,所以連續的個人最高持有額度下調對大部分用戶來說并無實際影響。然而此次針對用戶總體單日限額的推行,著實影響到了長期依賴余額寶理財的用戶們。
對于多數缺乏“理財知識手頭又有些余錢”的用戶來說,炒股和p2p的風險難以承擔,所以在銀行存款外,為其打開理財大門的,正是余額寶。所以即便用戶嫌麻煩,也會參與到搶投浪潮中。
利息從一個茶葉蛋漲到一杯奶茶
證券投資第一節課,挺著肚子的新老師一進教室便“嚴正聲明”道:“我是一個風險規避者,對黃金股票沒有研究,不要問我,我所有的錢都在了余額寶里,每年都有同學來問,我先說明一下”,學生葉詩(化名)在后排小聲接了一句:“我就不一樣了,我連存都存不進去”,此言一出,引得一陣哄堂大笑……
在這個容納了近100多人的課堂里,近半數的同學都在使用余額寶。2月1日起限額后,正如每學期伊始的搶課大戰,每天早上九點的余額寶搶投戰,隨時都會展開。
有人在網上抱怨,自己提前訂好了鬧鐘打算第二天九點起來搶余額寶,但“迷迷糊糊醒來后卻忘了自己為什么定鬧鈴。”顯然,對于余額寶的新玩法,大家顯得還有些不適應。但對于這些沒有收入來源也缺乏理財知識的大學生來說,縱使麻煩,余額寶是其入門理財的首選。
在廣州讀大學的葉詩每個月生活費在1500左右,一般都會存進余額寶里,葉詩把自己的行為解釋為“跟風”:“開始投余額寶是聽說利息比銀行高,就跟風投,買了一點基金也是余額寶里面的。”
在其龐大的用戶群中,和葉詩一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2014年,余額寶上線一年之際,天弘基金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其活躍用戶年齡分布多在18-35歲左右,占比超八成。這些年輕人多是通過淘寶網購接觸到支付寶,而后轉向余額寶,對阿里和馬云有著天然的信任。
來自廈門的姜琪(化名)畢業兩年,現從事互聯網行業,除去各種開銷后,每個月有5000元左右的余留存款,全部投入余額寶。對于理財,姜琦直言自己“至今未搞清楚過”,“家里大哥是做金融的,會指導我買什么產品,但因為自己懶得做功課,所以一直未行動”。作為淘寶的資深用戶,對于使用支付寶“早就形成了習慣”,熟悉且放心。
限額后她的第一反應是“麻煩”,每天想起來轉入時,頁面總顯示“今日額度已用完”。起初,姜琦選擇重新啟用銀行卡。“但是幾乎感受不到利息的存在”,在她看來,余額寶的一個好處就是,每天肉眼可見自己的利息漲了多少,從一個茶葉蛋到一杯奶茶,“多少都讓人感覺幸福”。
而后她也加入了搶投大戰,定了8點50的鬧鐘,9點一到就刷新頁面去搶,最后成功轉入1萬多。
“有錢擔心無處投”
“半小時搶光,難過搶火車票,堪比汽車搖號”;“真正的朋友是每天九點準時提醒你把錢轉進余額寶的人。”在社交網絡中,定鬧鐘搶余額寶的段子不計其數:雖然吐槽不斷,但用戶多選擇“主動適應”,除了最簡單的定鬧鐘拼搶外,轉投余利寶亦是一種常見手段。
“有錢擔心無處投”,這看起來或許有點兒“荒誕”,近年來大眾的投資愿景隨其收入一并增加,然而多數人缺乏專業的理財知識和經驗,對高收益活期理財、更加穩健的普惠產品有著極高的需求。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廣東提議“國家在監管治理各類偽投資產品的時候,更要堅定地鼓勵那些老百姓喜愛,經受過時間檢驗的好的普惠產品。在政策上,也應該多鼓勵大型機構、平臺多出余額寶這樣的好產品。”
2013年余額寶問世為大眾打開了互聯網理財的大門,隨著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相繼入局,與基金公司開展合作,“寶寶類”貨幣基金紛紛涌現,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順應潮流在網上推行各種理財產品:民生如意寶、招行朝朝盈,但大眾的首選仍是余額寶。
近年來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勢發展分流了銀行的理財業務,此次限額增加了用戶操作的難度,不少用戶也萌生了轉投其他理財產品的想法,專家多預測“銀行或為最大贏家”。
然而經AI財經社向各行投資經理求證后,發現各家對形勢并不看好。
據中行理財經理張雯(化名)介紹,“站在銀行的角度來說,能放活期定期的錢就不會希望客戶放在貨幣基金里,存款對銀行來說最為關鍵”。“如果是沒做過余額寶這種貨幣基金的用戶,來咨詢時,會首推另外的銀行計息產品,可以達到類似的收益,但本質上是理財產品,不是貨幣基金;但用戶要是已經習慣了余額寶的便捷性,就只能推薦同類貨幣基金”。與此同時,張雯直言:銀行的貨幣基金也有其短板,有時月底銀行存款緊張時也難以做快速贖回。
對未來的走勢,張雯認為“用戶多會選擇自己適應余額寶,或者轉投其他互聯網金融,而不是銀行,因為貨幣基金的普及最初也就是余額寶掀起來的熱潮。”“具體的還要看3.15以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