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也就是在前幾天,建設無人銀行正式落戶上海。這也是國內首家無人銀行。應該說中國第一家無人銀行成立,看到這個消息我還是挺興奮的,筆者也是一直看好人工智能。這次,銀行終于做出改變了。人工智能正式以嶄新的姿態面相中國消費者。雖然這一次只是在金融領域,然而,這樣的行為一旦出現或許代表著中國人工智能正式走進人們的視線中,踏上人類文明發展史。
馬云曾經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要改變銀行”,而且也做到了,以前躺著賺錢的銀行現在也開始奮發圖強,緊跟社會步伐了。
銀行作出改變,這應該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工智能必然會代替一部分人工。從而減低用人成本,提高企業效率與利潤。
按照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智能真的能夠代替傳統勞動者,更好的服務消費者嗎?
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方便消費者,節省購物時間。或許人工智能能夠更好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或者消費習慣。
以前都是排隊刷卡或者給予現金,刷臉進店、挑選商品、掃碼結賬、自行離店……以前只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無人購物”場景,如今已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先不說是否安全,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那便是高效,對于企業而言,跟好的節約時間長成本,而,對于消費者而言,同樣如此,消費便的更家便捷。當然,人工智能所有的不僅僅是便捷,還有其他諸多方面,譬如:
1. 人工智能驅動的禮品選擇:
零售商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運算分析,能夠更好的幫助消費者挑選恰當的禮物,一個新的人工智能驅動的禮品禮賓,她就像你的“私人助理”,在人機交互中通過一系列問題了解你的偏好。通過深度學習,她可以變得更聰明,并預測最適合某人的禮物類型,例如,消費者輸入“我正在為我的母親尋找禮物”這樣的需求,基于人工智能的銷售系統就會解讀他們的問題,然后提出一系列有關場合,情緒和禮物對象的重要問題,以確保她為每個客戶提供合適的,量身定制的禮物建議。人工智能可以邊理解,邊推理,邊學習,然后將這種洞察力應用于禮物推薦。她從人機交互中提取數據,但同時也從許多其他來源提取信息,比如消費者購買趨勢和購買行為數據。
2. 人工智能驅動的商品選擇:
基于人工智能提供的銷售模式可以讓客戶用自然語言在線購物,獲得直觀的購物推薦。利用人工智能所特有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可以根據消費者對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來發現和改進產品選擇,幫助消費者獲得恰當的選擇。例如,購物者詳細回答了想要的夾克或戶外活動的需求細節之后,將詢問關于諸如位置,溫度或性別等因素的問題,以提供滿足購物者使用條件和氣候要求的推薦。
3.人工智能驅動的消費者需求分心: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營銷人員如何洞察消費者的需求,以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通過了解個人社交、運動、天氣和行為等方面的資料,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營銷人員更詳細地了解消費者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消費者的需求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所以需要一個洞察機器,來考慮這種動態,并將其納入您的營銷計劃。人工智能可以理解、推理、學習,然后把它洞察到的規律加以應用。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在其學習過程中引入更多的信息,使得營銷在個人層面更加符合私人定制的需要。例如,人工智能包括音調分析器,可以通過增強智能,使系統更好地理解自然語言,并不斷學習,以便您能夠推理和調整產品。比如,對癌癥患者,通過音調分析器,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評估消費者對不同治療方案的反應,并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定制更有針對性的計劃。在這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潛力是無限的。
以上便是筆者目前所發現的人工智能所能做的基本層面,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需要進一步拓展與研究。而然,面對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消費者都能夠欣然接受嗎?或許未必那么絕對。
消費者最樂見零售行業利用人工智能日工個性化的商品推薦(34%)。其次是醫療保健行業利用人工智能做出更好的診斷和治療建議(27%);以及電信行業利用人工智能提供更好的交流方式(25%)。
有些消費者不愿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很可能是由于缺乏對人工智能的了解。事實上,曾和人工智能技術互動過的受訪者數量和沒有使用過人工智能的受訪者數量十分接近。但是,通過分析消費者報告的使用過的設備和服務,84%的受訪者曾使用過人工智能技術。換句話說,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曾使用過人工智能技術。
因此,增加人工智能的曝光度,以及提高消費者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有利于改善人們對這一技術的態度。
雖然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所呈現的狀態讓一部分消費者呈現觀望的態度,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對未來更樂觀,認為人工智能有潛力改善服務的受訪者和反對這一說法的受訪者分別占38%和26%,還有1/3的受訪者對這一點不確定。
結語:
人工智能無論是在核心技術,還是典型應用上都已出現爆發式的進展。隨著平臺、算法、交互方式的不斷更新和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主要以“AI+X”(為某一具體產業或行業)的形態得以呈現。在不遠的未來,智能客服(導購、導醫),智能醫療診斷、智能教師、智慧物流、智能金融系統等都有望廣泛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這些智能系統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對應行業或職業的消亡,而僅僅意味著職業模式的部分改變(如減少教師教授書本知識的時間),即由以往的只由人類完成,變為人機協同完成。因此,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值得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