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中國汽車行業接連迎來重大政策變遷,特別是汽車行業對外開放方面,政府推動力度空前。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確認,中國的汽車關稅將較大幅度降低,積極履行入世的關稅承諾。上周,國家發改委對外宣布,將逐步全面放開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也就是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一、關稅壁壘逐漸撤銷,對我國汽車行業的影響
汽車進口關稅降低,將刺激國內對于進口汽車的需求,將對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造成巨大沖擊。
汽車進口關稅稅率持續走低,從入世前的70%降低到現在的25%,并且將進一步降低。根據中金公司關稅計算公式,如果關稅下降5%,進口車型終端售價將下降4%。
進口車價格下降將為汽車消費者將帶來福音,隨著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消費升級效應將在汽車領域發揮同樣重大的作用。無論是在馬桶蓋還是嬰兒奶粉等消費領域,國人對于高品質,價格漲幅合理的國外商品是愿意買單的,因此隨著汽車關稅的大幅降低,大眾、豐田、通用、福特等強勢品牌的中高端車型會對國內的合資、國產品牌造成巨大市場壓力。2017年自主品牌汽車占44%的市場份額,合資汽車占52%,進口車占4%。關稅降低帶來的沖擊將會使得進口品牌擠占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市場。
其中自主品牌較為危險。我國絕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車廠家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技術上一直高度依賴國外廠家,自主研發一直無法取得關鍵突破。并且國內品牌由于合資品牌的存在,長期都是走低價路線,一直無法建立品牌價值占領國內消費者的心智,唯一的價格優勢也將隨著關稅保護減弱而逐漸喪失,相當部分自主品牌廠家可能被淘汰出市場。
令人欣慰的是,國內自主品牌的兩大領頭羊吉利汽車和哈弗汽車,沒有跟風走賺快錢的合資道路,始終堅持走自主品牌建設之路,無論是在技術還是設計以及品牌價值塑造上都獨樹一格,在中國市場積累了良好口碑,完全能與合資品牌和進口汽車掰掰手腕。今年開年即大賣的兩個高端子品牌“LYNK & CO”“wey”都證明,中國人是可以做好自己的汽車的。然而,吉利、哈弗這樣的自主品牌主機廠還是占比很少,被清洗出市場,可能很難避免。
二、外資股比放開等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我國汽車行業的影響
我國在1994年頒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規定,汽車行業合資企業中中方所占股份比重不得低于50%,這一政策延續至今約有20余年。在50:50的外資股比限制政策下,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使得汽車產業競爭力得以增強,效果顯著,我國競爭力指數在2005年轉負為正。但是長期的保護政策,使得國內合資企業過于依賴外資企業,技術停步不前,外資股比限制政策反而成為我國汽車企業打造自主品牌的絆腳石。2006年到2016年十年期間,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在0.12-0.20之間波動。
嘗到保護性政策甜頭的合資企業極力反對放開外資股比限制。事實上,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分類型,逐步放開汽車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如今正當其時。
一方面,國家放開外資股比限制,有利于刺激本土汽車企業打造自主品牌,進行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通過競爭激發企業活力,拉動經濟增長。汽車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占全國GDP的比重8%,再加上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遠超10%。
另一方面,我國民營企業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與外企競爭的能力,雖然在未來五年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面對的局勢更加艱難,但是不會出現國內汽車產業整體崩塌的情況。2017年,汽車產銷分別是2901.5萬輛和2887.9萬輛,連續九年全球第一。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入股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展現出我國自主民營汽車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并且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股比限制放開對新的投資外商來說是一場機遇,對國內企業來說是一次挑戰。股比放開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西方國家迫切希望中國能放開股比限制,其一致認為中國產業政策違反WTO原則,中國關于研發、發動機技術、研發中心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存在強迫美方轉讓技術的嫌疑,要求中國政府應放開股比限制等。國務院發改委明確表示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今年6月前,放開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試點工作將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進行。
放開股比限制,對現有合資企業合作模式影響不大。合資的模式對于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雙方來說是互利共贏的,外資企業為本土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本土企業幫助外資企業熟悉國內市場,政府政策法規,審批流程等。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公司表示現有合資企業不會受到影響,寶馬計劃與華晨汽車擴大合資企業。
雖然對現有的合資企業合作模式影響不大,但是會影響到新的外商投資合作模式的選擇。2014年放開發動機合資股比限制之后,開始出現獨資潮,掌握高新和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控制90%的市場份額。
在新能源車方面,面對中國巨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特斯拉新能源車公司希望獨資來獲取中國市場最大的利益,股比開放有望解決2017年談判中的合資與獨資的問題,加速特斯拉等新能源車在中國投資建廠。我國市場潛力巨大,計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總銷量的7%,2025年超過15%,2030年超過40%。2020年實現產銷200萬輛新能源汽車。2017年我國以57.8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據全球市場約50%的市場份額,全國已登記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53萬輛,超過美國、日本和挪威3個國家保有量的總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車公司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開拓,在中國投資建廠,降低運輸成本。國內新能源車行業的企業面臨外商投資建廠使競爭程度激增和國家逐步降低對新能源車的補貼雙重壓力。國內新能源車行業的企業在2020年國家全部取消補貼之后,在價格上不再具有優勢,將面臨更加艱巨的局面。但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環境好,國家從租賃市場規制,充電設施建設等發面出臺政策支持。國家電網已在國內多條高速公路服務區建立充電站。到2020年,國家電網規劃建設以“四縱四橫”為支撐的、覆蓋國家電網經營區內所有示范城市的高速公路快充網絡。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未來幾年內發展前景良好。
三、總結
總體來說,關稅、股比限制等汽車貿易壁壘的主動撤銷,無疑將對國內汽車行業造成巨大沖擊,必然會帶來一場洗牌效應,讓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品牌和廠商退出市場,實現“騰籠換鳥”。這場沖擊就像一次退潮,讓剛經歷過一大波政策和市場紅利期的主機廠們重新檢視自己,在漲潮的時候,每個人的泳姿好像都很優美,但是當退潮來臨時,誰在裸泳,一看便知。
希望經過此次洗牌,,讓市場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讓我們國家能真正誕生出令國人驕傲的重品質有競爭力的民族品牌,中國人的百年汽車夢極有可能就在這場洗牌后實現,就像家電、手機等高端消費品類走過的道路那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