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外賣嵌入生活的時代,用戶的隱私信息被泄露,會有多么可怕?
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民許昕因為在美團訂過一次外賣,他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間號碼、聯系電話等隱私信息就被泄露了。而這只是記者暗訪獲取的數千條外賣訂餐信息中的一條。
在一些“電話銷售群”,有賣家專門海量出售外賣訂餐客戶的“新鮮信息”。賣家陳京宏透露,自己手上有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來自美團等外賣平臺的客戶數據,10000條售價800元,5000條起售,“平均每條不到一毛錢。”甚至他明言:“數據是由美團系統(tǒng)內部人員提取的,每天更新4萬條左右”,“每天中午會更新一次”。
除了“內鬼”倒賣信息之外,還有公司借助軟件,在網站“爬”來用戶的訂餐信息,打包后倒賣給電話銷售公司。甚至一些美團的外賣騎手也做起了倒賣客戶信息的“生意”。4月18日,朝陽區(qū)的張女士在美團上訂了一份色拉,就在當天,訂餐消息就通過騎手賣到了暗訪記者手中,“效率”高得驚人,這種“T+0”交易讓人背后冒涼氣。
外賣信息如此真實地刻畫著我們現實中的生活狀態(tài):住在哪里?是普通住宅還是豪宅?手機電話號多少?什么時候家里才有人?是否單身女性?……可以說,這些數據直接聯系到我們的身家性命。
可怕的是,美團這樣的互聯網獨角獸平臺上,泄露、倒賣客戶的隱私,如此猖狂,形成了一個瘋狂的產業(yè)鏈,猖狂到了“日更”客戶隱私4萬條,當天晚上就能賣完;女性用戶“當天訂外賣,當天就泄露”。
信息販子口中肆意泄露用戶隱私的“內鬼”究竟是誰?美團不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相關的法律懲治也不能夠落空。
有信息安全專家分析,外賣平臺大規(guī)模泄露隱私,一種可能是平臺程序存在漏洞,比如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沒有做認證,入侵者可以根據訂單序列號爬取用戶信息。第二種可能是跟商家合作的第三方泄露信息。
無論是“內鬼”直接泄露的,還是入侵者抓取的,平臺都難逃其責。《網絡安全法》明確要求,“網絡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否則,可作出警告、罰款、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等處罰。嚴格保管客戶的隱私信息,是運營者的法定責任。
還要知道,泄露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刑事犯罪。《刑法修正案(七)》規(guī)定: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y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guī)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就可以構成犯罪。賣家違法搜集訂餐客戶信息,作為“商品”肆意倒賣,嚴重侵犯公民權利,理應受到法律追究和懲罰。
當記者以信息被泄露用戶的身份撥打美團客服電話時,客服表示:“美團內部對于信息的管理非常嚴格,不會泄露用戶的隱私”,然后把鍋甩給了商家和騎手。
或許平臺認為,這是外賣騎手的個人行為,可如果平臺的管理制度到位,信息保護措施嚴密,雇員們還能有空子可鉆嗎?根據最高法有關司法解釋,“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個鍋,平臺甩不了!
互聯網經濟的基石,要建立在公民的安全信任之上。這次媒體曝光的美團外賣平臺上的泄露隱私情況,觸目驚心,隨便一個信息販子就能夠“每日更新”用戶隱私4萬條,并且明言就是美團的“內鬼”發(fā)出來的。
這已經涉及到嚴重的刑事犯罪了,不能只有媒體的報道,沒有司法機關的介入和懲罰,就是要讓一些人付出慘痛的代價,否則外賣平臺永遠不會把保護用戶隱私當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