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預防接種日
4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今年的主題為“預防接種,守護生命”。今天我們請來我院兒科孫之星大夫給大家講解下疫苗那些事兒!
前年,“大批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新聞引爆了各大媒體。緊接著一篇叫做《疫苗之殤》的文章又點燃了社交網絡。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父母都問我:這個疫苗好像挺危險的,到底還要不要給孩子打? 事實上我們看到,不少地方的接種率已經下降了。對此我總是解釋說:這些文章顯然折射出疫苗管理的一些問題。但如果您因此不敢再打疫苗,請跟隨我來了解一下沒有疫苗的世界,別讓咱對疫苗的誤解,反而誤了孩子的健康。
疫苗是怎么改變世界的
稍微年長些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小兒麻痹癥這種傳染病。那些得病的孩子們即使能逃脫死神,往往也會落下不同程度的殘疾。最著名的患者可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而我們的每位長輩,大概也都認識一兩個因為這個病、而走路一瘸一拐的的熟人。
疫苗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糖丸么?現在您基本看不到走路一瘸一拐的青年人了吧。不僅僅是小兒麻痹,疫苗還終結了天花的肆虐,并且讓我國這個乙肝大國的兒童感染率從接近10%一路降低到1%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研制出中國第一支疫苗的是協和人。湯飛凡,這位沙眼衣原體的發現者,在抗戰最艱苦的條件下開辟了中國的防疫事業,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疫苗的防病方式
如果把病菌比喻成壞人的話,疫苗防病的方式就是兩個字:“記仇”。它會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看見這個壞人就記他一輩子,下回再來狠狠地打。要是沒有這種提前的訓練,有些厲害的壞人就會一路長驅直入,等我們的免疫系統反應過來,它已經打到總統府了。最開始,這種訓練用的是關起來不能再作惡的壞人。隨著科技的進步,道具升級成了壞人的一個腦袋瓜、一枚指紋,總之一句話,越來越安全。正因為此,我想告訴觀眾朋友們:如今,用成熟工藝、正規生產的疫苗,沒有高風險,屬于極低風險的制品。
“疫苗之殤”?!
您一定要問了:那為什么還會有“疫苗之殤”呢?——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偶然的巧合。比如曾經傳得挺邪乎的,接種疫苗之后不幸得了病毒性腦炎的例子。現在您可能已經清楚了,且不說這接種進去的不是活的“壞人”,只是壞人的指紋,是不能讓人生病的。咱就說要是某一批疫苗里真的混進了病毒,這同時肯定不止一兩個人中招對吧。所以更科學的解釋是全國每年10億個接種者,可能就是有極個別人在那幾天不幸正要得腦炎,只是他之前恰好種過疫苗,于是無意之中疫苗成了那個背黑鍋的人。當然,這比中500萬的幾率還要低得多。
歷史上,反對疫苗的風潮,在歐、美也都出現過,這些父母初衷也都是好的:為了保護孩子。但客觀結果卻是:疫苗接種率下降了,麻疹、百日咳這些傳染病卷土重來,也讓孩子更加暴露于實實在在的危險之下。智慧的您,會怎樣選擇呢?
冷鏈運輸很重要!
最后呢,疫苗也是需要被善待的。總有人問我:不打國產疫苗,打進口的會不會好一些?對此我想說,這個事啊關鍵在冷鏈。沒有合理的冷鏈保存,您就是打火星生產的疫苗,一樣失效。值得欣慰的是,疫苗溫度標簽已經逐步登上舞臺。它在受熱之后會變色,可以貼在疫苗的瓶子上,相當于在腦門上貼了一個“歷史清白靠譜”的證明。也期待它能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總之,我們關注疫苗,不應當是為了把孩子拖回到一個多世紀以前,那個沒有疫苗保護的時代,而是為了在推動疾病預防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前行。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歡迎聯系主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