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培市場經過21世紀以來十幾個年頭的發展與瘋長,在2018年初,整個市場環境呈現出了穩定甚至下降勢頭,這并不能說明教培市場萎縮了,相反的,而是教培市場經過這兒多年的沉浮,有了它可以為人預測顯著特征。總之,一句話,2018年教培行業投資趨于理性,教育機構數量持續縮減,教培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8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專題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培訓教育業的連鎖企業數量穩步增長,主要教育培訓連鎖品牌的店鋪增長率約26%。連鎖不再只是通常意義上零售、餐飲等行業所專用的經營模式,教育連鎖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公眾所認知與認同。有80%的企業采用連鎖發展的模式,其中采用直營加特許連鎖發展占60%,從截至2017中國教育培訓產業來看,這種連鎖經營的模式是適合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
預計,2018年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市場體量非常龐大,除去正規的學校教育后,市場化運作的培訓市場規模約為9000 億元,行業保持著30%以上的高增長。預計,未來3-5年市場上將會出現1-2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以教育培訓作為主營業務的的超級教育培訓企業, 5-8家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中型教育培訓企業,以及3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過20億元的上市公司。
而在今年春季學期伊始之際,隨著各種年齡段的受眾人群不斷接受教育再教育培訓。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決定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近日,又一個喜聞樂見的消息發布了,2018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正式啟動北京市搭建線上平臺,招募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在規定時間為學生開展免費在線輔導。這些舉措足以見得教育部門對學生和教育的重視以及國家對于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的決心。
前文已經提過,現下,培訓機構異常火爆,五花八門、魚目混雜的輔導班活躍在大眾視線之內。調查顯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總支出的78.3%,占家庭總支出的36.5%,占家庭總收入的32.7%。調查顯示,81.4%的家庭對于課外培訓或輔導的選擇在于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類輔導。培訓市場無秩序、違背規律,行業亂象不一而足,以強化應試、題海戰術、超綱教學為內容的培訓班屢見不鮮。不少機構只顧眼前利益、不正當競爭而忽視教學質量,給毫無任教經驗的新教師貼名師卡、使用各種旗號打擦邊球、承諾不過退款實際扯謊跑路等等、一錘子交易.....可以說,服務體驗較差的培訓機構不在少數。
這些既沒有標準化教材、課件及教學方法,又沒有資質的非法培訓機構井噴,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阻礙了培訓產業的健康發展。年初,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顯示,教育培訓投訴增幅大。分析顯示:2017年共受理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10338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5.55%。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問題主要有:一是部分培訓機構無固定培訓地點、無辦學資質;二是教學質量與承諾不符,存在虛假宣傳;三是解除合同退費難;四是隨意變更合同;五是拒絕為消費者開具發票或提供有效憑證。
筆者認為,當前培訓行業現狀的出現原因,最重要一點是這些機構利欲熏心,其次,家長也應該進行深刻的反省,比如:孩子是否有必要上培訓班?培訓班質量如何?是否真的可以實現“彎道超車”?有沒有違規行為等等,都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問題。只有家長們保持理智,整個培訓行業才會往穩健的方向發展。另外,業內人士爆料,教育部門負責培訓機構的教學行為,而工商部門則管理培訓機構的市場行為,這就難免會出現“監管空地”“亂象叢生”的尷尬局面。一些違規違法行為得不到工商部門、教育部門、地方政府的管制,從而鉆了空子。規范教育培訓市場,使其沐浴在有關部門監管陽光下,推動培訓市場健康成長,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前不久,《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的出臺著實讓公眾看到看期望,也將促進行業“洗牌”,對于管理規范、教學質量高、師資力量雄厚的培訓機構來說或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此外,北京市新推出的免費在線輔導計劃也將會一定程度改善培訓行業市場亂象,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家長不必再額外支付昂貴的培訓費,節省家庭開支。
在筆者看來,校外培訓行業服務質量的提升需要順應市場規律,循序漸進,將多種力量有機統一起來,明確各方責任,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培訓市場才能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