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歷史悠久,口碑甚佳,北京曾有一首民謠: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足以證明人們對老字號的熱愛和當時老字號的輝煌。
老字號品牌的起落沉浮
據統計,解放初期全國有一萬余家老字號,比較馳名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天津、西安、福州等中心城市,集中在零售、餐飲、居民服務、食品加工制作、醫藥、煙草制售、文玩收藏銷售等行業。
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內貿易部倡導下,由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操作,通過編輯出版老字號叢書,掛牌認定了1600家。然而由于經營手法陳舊,管理落后,這些老字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度黯然失色。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字號經營者們轉變觀念,借鑒國外市場經濟的運作經驗,運用現代營銷管理理論重新打造老字號,重現昔日風采。例如,“同仁堂”、“全聚德”
運用豐富多樣的營銷策略塑造了一個個強勢的現代醫藥、餐飲服務品牌,使歷史積淀下來的品牌資產得到激活。“全聚德”開始注重統一品牌的形象設計,它率先在國內飲食業建立了以《全聚德特許經營管理手冊》為核心內容的新型企業管理系統,對所有特許經營店實行統一管理。
手冊明確規定全聚德特許經營店要達到質量標準統一、服務規范統一、員工著裝統一、建筑風格統一、餐具用具統一、企業標識統一這六個統一標準。
同仁堂體制的重大變革
2010年7月,北京市政府授權的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揭牌。
這標志著同仁堂實現了規范化的公司制的轉變,也是體制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同仁堂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品牌優勢得天獨厚。參加了馬德里協約國和巴黎公約國的注冊,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手續,也是第一個在臺灣注冊的大陸商標。
創始人樂顯揚的三子樂鳳鳴子承父業,1702年在同仁堂藥室的基礎上開設了同仁堂藥店,他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鉆醫術,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類型配方,分門匯集成書。并提出了“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樂鳳鳴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出“遵肘后,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同仁堂制作藥品建立起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范,代代相傳,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譽。
三百多年來,同仁堂為了保證藥品質量,堅持嚴把選料關。在過去,北京同仁堂為了供奉御藥,也為了取信于顧客,建立了嚴格選料用藥的制作傳統,保持了良好的藥效和信譽;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除嚴格按照國家明確規定的上乘質量用藥標準外,對特殊藥材還采用特殊辦法以保證其上乘的品質。
例如,制作烏雞白鳳丸的純種烏雞由北京市藥材公司在無污染的北京郊區專門飼養,飼料、飲水都嚴格把關,一旦發現烏雞的羽毛骨肉稍有變種蛻化即予以淘汰。
這種精心喂養的純種烏雞質地純正、氣味醇鮮,其所含多種氨基酸的質量始終如一,保證了烏雞白鳳丸的質量標準。
2006年同仁堂中醫藥文化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仁堂的社會認可度、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目前,同仁堂已經形成了在集團整體框架下發展現代制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個院、二個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擁有境內、境外兩家上市公司,零售門店800余家,海外合資公司(門店)28家,遍布15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