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的數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標志性符號。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寫入了《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已經上升至國家經濟戰略高度。
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商標品牌連接著創新和市場,是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提出要“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品牌戰略和名牌工程,如黑龍江、浙江、四川、山東、吉林、山西、北京和上海等分別制定并實施名牌戰略,各類名牌企業與名牌產品相繼面市與崛起。各地政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品牌扶持方式、獎勵方法,在品牌獲得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1991年,我國舉辦第一屆由消費者投票決定的“中國馳名商標”
評比活動,選出14個全國馳名商標。1994年11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名牌大會在成都舉行,會議通過了推動名牌發展戰略的《成都宣言》。
“十二五”規劃中,品牌作為關鍵詞出現10次。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要品牌強國的思想,十八大再次強調形成以技術、品牌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品牌經濟已滲透到企業、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
品牌戰略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商標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將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助力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品牌建設,特別是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重要指示后,我國的品牌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品牌工作連續三年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寫入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去年1月5日俞正聲主席主持了“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政協雙周會,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6〕44號文),為我國品牌建設提供重要指導,激發了企業界培育自主品牌的積極性。
國家品牌戰略得到高效落實
各省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工作。國資委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央企業提高品牌建設水平;中宣部印發了《加強中國品牌對內對外宣傳工作方案》,要求各新聞媒體高度重視,為中國品牌做大做強、走向世界提供有力輿論支持;工信部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綱領,開展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和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工作,計劃培育100家品牌示范企業;原國家質檢總局開展培育知名品牌和品牌示范區建設,發布了《質量品牌“十三五”發展規劃》,每年組織評選“中國質量獎”;農業部、商務部等部委也都在開展“農業品牌化建設”、“保護中華老字號”等活動;絕大多數省市區制定了關于加強品牌建設的若干意見,出現了一批獲得省長、市長、區主席質量獎的品牌。這些都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的品牌建設,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發揮了合力。有關社會組織在品牌建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尤其是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在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289)工作、主導制定國際標準、聯合央視等單位權威發布品牌價值評價結果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品牌發展持續向好
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我國商標累計注冊量達到1700萬件,總量占到全球的40%;2017年我國商標申請總量的增量將占到全球增量的80%以上;2017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100強,中國大陸的上榜品牌已經從2012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13家。
在“三個轉變”指引下,我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從83.34提升到84,如航天科技、中航工業等企業依靠自主研發,打造了神舟、長征等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品牌;高鐵、核電、特高壓等產品品牌已成為國家名片。
世界品牌價值及戰略咨詢公司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500強”
報告顯示,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等進入前50位,科技類企業的品牌價值增長明顯。另據2017年中國出海品牌30強排行榜及報告顯示,聯想、小米等中國品牌的海外影響力日漸擴大。
可以說,我國品牌建設已開始步入較好的發展時期,中國品牌正在走向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劉彥平博士將國家品牌戰略的意義提煉成6個字:精神、戰略、資產。他指出,國家品牌戰略是一種精神,他將這種精神通俗地歸納為“五心”——信心、決心、耐心、恒心、愛心。
國家品牌戰略是一種高層級的、全局性的、長期性的戰略,而非一時的品牌營銷。國家品牌戰略是一種無形資產,能為企業、城市和國家帶來財富。通過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劉彥平認為實施國家品牌戰略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我國誠信體系不健全、法治環境不夠健康、文化土壤養分不足三方面。
國家品牌戰略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對國家品牌戰略,劉彥平提出五點展望:提升科技、設計和工藝創新水平與創新績效;提升品牌創意和審美品位;豐富品牌文化,促進品牌內涵;打造城市品牌的戰略平臺;建立國家品牌的強大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