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北京市四中院,淘寶店主道歉并表示已關停店鋪。本版圖片/法院供圖

昨日,北京檢察機關首次提起民事消費公益訴訟,要求淘寶店主道歉并提示危害。
因銷售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減肥藥,淘寶店主羅某夫婦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獲刑。
在刑事審判后,檢方發現店主未及時收回涉案保健品,涉及消費者6000余人次,具有危害消費者人身健康安全的危險,于是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涉案店主公開道歉,并向消費者提示產品存在的危害。
昨天上午,該案在北京市四中院開庭審理。據了解,這是北京市檢察機關首次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提起產品責任糾紛的民事公益訴訟。
事件
網店買減肥藥有消費者稱“口干厭食”
“我對檢方的起訴認可。之前我不知道產品對買家有傷害,想對大家說聲對不起,現在產品已經被沒收和銷毀,以后再也不銷售了。”昨日上午,在緩刑考驗期間的盧某說道。
當天,由北京市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盧某多次道歉,并稱之前不懂法,以后將多學習法律知識,消除給社會造成的危害。
盧某原是一名淘寶店主。她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自己與丈夫羅某起初開店銷售化妝品,之后在進貨時,聽人介紹說減肥藥的利潤更好一些,于是開始銷售苦瓜清脂系列、經典秀身系列減肥保健品及神農風骨草保健品。
2016年8月4日晚7時許,消費者竇女士在上述名為某瘦身館的店鋪,購買了一盒苦瓜消脂素。
她表示,購買時沒有跟賣家聯系,直接用手機支付45元,并填寫了收貨地址。三天后苦瓜消脂素到貨,她每天服用一粒。
“服用兩天后就開始肚子疼,伴有拉肚子、口干等不良反應,并且不是特別想吃飯”。竇女士說,因為上班經常拉肚子影響工作,一星期后自己停止服用,并把藥扔了。
盧某提到,也有消費者與自己聯系,說是服藥后肚子疼,她就建議對方不要再吃了,并沒有引發過很嚴重的糾紛。而她在懷孕前,也曾服用過自己店鋪銷售的減肥藥品,并沒有太多的不良反應。
此外,記者從淘寶網了解到,平臺當時也接到一些投訴。有消費者反映,在購買上述保健品服用后,出現肚子疼、拉肚子、口干、厭食等不良反應,懷疑店家所銷售商品不是正規廠家生產。
2016年6月,在北京市公安局食藥支隊(現更名為北京市公安局環食藥旅總隊)開展“凈網行動”,當年9月1日,羅某與盧某落網,警方還當場起獲苦瓜清脂減肥膠囊等保健品及作案工具。經檢測,涉案保健品中部分含有酚酞或雙氯芬酸鈉。
宣判
售有毒有害食品店主獲刑并“從業禁止”
在保健品中添加“酚酞、雙氯芬酸鈉”,會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豐臺區檢察院于2017年5月委托北京市豐臺區醫學會,對此進行專家論證。
豐臺區醫學會出具的論證報告意見為:涉案保健品中所添加的酚酞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引起電解質紊亂、血糖升高、腸功能的依賴性,導致特殊人群病情加重。雙氯芬酸鈉長期使用,可導致部分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胃腸道潰瘍、頭痛、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
2017年1月3日,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檢察院以羅某、盧某涉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為由提起公訴。當年6月,豐臺區法院對該案一審宣判。
法院審理后認定,2015年4月起,羅某與盧某在暫住地開立四家淘寶網店,通過他人代發貨形式銷售減肥保健品。自2016年2月至案發期間共銷售含有毒、有害成分的苦瓜系列減肥產品、經典秀身系列減肥產品及神農風骨草產品共計金額約人民幣15萬元。
法院認為,羅某、盧某銷售明知是摻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二人行為均已構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審法院判處羅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30萬元;判處盧某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并處罰金1萬元,禁止在緩刑考驗期內從事食品生產銷售及相關活動。
宣判后,兩被告人均未上訴,該判決已生效。目前,羅某尚在唐山監獄服刑,盧某處于緩刑考驗期內。
“我真的很后悔。”提起之前的銷售有害減肥藥,盧某抹著眼淚說,平時是在網上訂貨,沒有具體的進貨商家,自己并不清楚產品的原料成分,只是通過說明書了解一些,家里所有的保健品已經被銷毀。目前已經關停了所有的淘寶店鋪,緩刑期間在家帶孩子。
新京報記者昨日在淘寶網輸入“苦瓜清脂”、“神農風骨草”等關鍵詞查詢,均沒有找到相關產品。
追責
產品未及時收回檢方要求“消除危險”
雖然兩名被告人均已被判刑,但相關保健品仍對社會公眾存在潛在的危害風險。
根據上述鑒定結論,豐臺區檢察院發現,羅某和盧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行為,可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于是將案件移送北京市檢察院第四分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北京市四分檢調查發現,羅某和盧某銷售涉案產品的地域范圍,涉及北京、天津、山東、江蘇等全國30個省份,涉及消費者6000余人次。兩人在銷售后未采取措施減少危害,涉案保健品散落在眾多消費者手中,具有危害消費者人身健康安全的危險。
北京市四分檢向市消協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對羅某和盧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北京市消協回函表示,沒有收到消費者對于該案減肥產品的投訴,依據《民事訴訟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檢察機關與消協組織均可開展相關領域的公益訴訟。并認為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更大,更有助于推進相關領域公益訴訟的法治進程。
2017年12月25日,北京市四分檢向四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檢方認為,酚酞、雙氯芬酸鈉屬于國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質,長期或者過量服用,有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警方起獲的涉案食品已依法沒收銷毀,但二人已售的有毒減肥藥未被及時收回、控制。相關有毒有害食品遍及全國多地,涉及人數眾多,可能被直接服用,也可能被轉贈或轉售,危及社會公眾的人身健康和安全。
北京市四分檢請求法院判令二人停止銷售涉案的苦瓜清脂系列等有毒有害食品,公開賠禮道歉,并以在媒體上公布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事實等方式,向消費者提示產品存在的危害以消除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