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甲:高考馬上就來了,家長群里有關保健品的信息也越來越多。我對保健營養知識知之甚少,感到無從選擇。因此每次交流后,我都會給女兒悄悄買回其他考生、家長喜歡的產品。別的孩子都吃那些保健品,如果我女兒不吃,萬一耽誤了孩子怎么辦?
家長乙:孩子每天復習很辛苦,壓力也很大,雖然我每天變著花樣調理一日三餐,但還是想買點保健品給孩子補一補。很快要高考了,不指望保健品能幫助提高成績,只希望孩子身體不出問題。
歲月悠悠,轉眼又是個高考季。每年的六月份里,在炎熱的畢業氛圍里都是帶著歡愉與失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作為家長清一色的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考上一所非常好的高校。于是乎,為了能夠讓孩子在考場上發揮出超出平時的能力,花錢給自己的子女各種補品,就怕在考場上出現了什么叉子。而針對這種現象,市場上便也就出現了各種補品。殊不知,這些補品有些別說對孩子能夠產生良好的療效,或許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每年都是因為家長亂補導致的孩子在高考前期身體上出現各種問題。實事求是地說,絕大部分家長和考生對這些保健品是將信將疑的,之所以會給孩子購買,一是在別人的裹挾之下不由自主,二是想給自己緊張、焦慮的心情找一個發泄的出口。然而,由此帶來的危害卻不容小覷,輕者,疑神疑鬼,影響學習,破費錢財。重者,帶來種種不良反應,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為此,前不久,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提醒廣大考生及家長,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待中、高考保健食品消費,正確認識和合理使用保健食品,謹防上當受騙。
一、保健品只是起到保健預防的效果并不能代替藥物。
高考前夕,一些家長為了給考生進補,不僅購買保健品給考生服用,還青睞于給考生一些安神、滋補的中藥。專家提醒,高考前,考生面臨壓力,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失眠,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考生應保證睡眠、注意營養、適度運動,不要盲目服用中藥或保健品。
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的一種,不能代替藥物,食品(含特殊食品)宣傳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作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期也在官網指出,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物。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的一種,不能代替藥物,食品(含特殊食品)宣傳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作用。保健食品須通過政府主管部門注冊或備案才能生產銷售。因此,如果考生如感到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不要輕信保健食品治病,以免延誤病情。
二、大戰之前,切勿胡亂補腦!在我國,還沒有任何一款補腦產品獲批。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明確,我國尚未批準過任何“補腦”保健食品。截止目前,我國現有的27類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聲稱中沒有“補腦”的功能聲稱,我國從未批準過任何“補腦”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市面上所謂聲稱“補腦”功能的保健食品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食用非依法注冊或備案的保健食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高考無捷徑,唯有靠平日的刻苦學習和積累,沒有短時間提高智力和學習成績的“靈丹妙藥”,因此別寄希望于保健品提高成績,更不要輕信保健食品具有補腦、提高智商等功能的虛假廣告與宣傳。廣大考生在考試期間要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愉悅的心情,做好心理的調節與放松,以最好的精神狀態迎接考試。
三、合理膳食才是王道
藥補不如食補。在高考期間,考生們復習任務繁重,大腦處在高度緊張狀態,身體能量消耗多,食欲往往不佳,再加上生活規律被打亂,身體抗病能力降低,很容易生病。高考保健是一個綜合性的保健,家長們一擲千金給孩子買補腦產品,還不如每天給孩子“煮個白水蛋、喝碗純豆漿、做條清蒸魚、削個紅蘋果”來得更實在,營養也許會更加豐富。因為維生素、微量元素、卵磷脂等雖是大腦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這些成分完全可以從日常膳食中獲得。所以,食補比吃保健品更安全。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告訴記者,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振奮精神,購買人參、西洋參、麥冬等給孩子服用。其實這類藥物用得對可能有點好處,用得不對,可能適得其反。劉紹貴說,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是用來治療某種病癥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考生在沒有任何病癥的情況下,不宜盲目服用中藥和保健品。專家建議,考生在考試期間盡量不要服藥,如果需要用藥,在用藥前要咨詢有經驗的醫生,讓醫生根據具體病情開處方,不要隨意在網上購買藥物,萬一買到假冒偽劣藥品,造成的危害更大。
最后,筆者中性提醒各位望子成龍的家長,購買保健食品要“一查、二看、三對號”。一查: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標志及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二看:看清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注明生產企業名稱及其生產許可證號,生產許可證號可到企業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三對號:根據自身情況和注冊備案產品的保健功能進行選擇,切不可偏聽偏信、盲目使用和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