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年輕人的社交圈里普遍流行著一句話,即“顏值就是正義”?梢“顏值”高低越來越成為年輕人比較在意的一件事兒。根據德國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54%的中國人對外貌不夠自信,想要改變。可“愛美之心”雖然人皆有之,但是有消費者在變美的路上可沒少“ 渾水”。
近日,重慶的消費者小王因“免費體驗”而被美容院坑騙的新聞,讓美容這件“小事”再次引起大家關注。相信不少消費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逛商場時突然被聲稱是某某美容機構的工作人員搭訕,并被賣力地推銷“免費體驗”美容產品?梢坏┨稍诿廊菰旱拇采希瑢⑸眢w的主動權交給他們,工作人員就能想著法兒的讓你的錢包“繳械投降”。
除此之外,被美容院騙空錢包是小,一不小心被美容到“毀容爛臉”,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據了解,國內不少美容院甚至做著醫美“黑針”的生意,有消費者為了圖便宜,在美容院從按摩到紋眉,再從紋眉到豐鼻、瘦臉、割眼皮,只要膽子大,什么都敢做。數據顯示,中國黑診所數量已經超過60000家,而90%的整形失敗來自不規范的黑診所與黑醫生。
為何消費者的變美之路,變得這樣“不安全”?一方面,“免費體驗”四個字對于防備心較低的消費者依然具有吸引力,這就給一些心懷不軌的商家趁虛而入的機會。而“變美”的誘惑力古往今來都不容小噓。當“貪便宜”和“想變美”這兩個想法在腦海里達成一致,放眼望去,琳瑯滿目的美容機構、口口相傳的熟人美容工作室,都能成為自己“脫胎換骨”的渠道。
另一方面,不少消費者甚至無法分清“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的區別。在紋個“一字眉”、割個雙眼皮、打個瘦臉針如此普遍的時代,這些美容操作越來越顯得“日;”,仿佛只有磨腮削骨等手術才值得去正規醫院。而面對“心大”的消費者,更難說讓對方擦亮雙眼,留心美容機構是否具備相關資質。
據資料顯示,“生活美容”是指運用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手段,對人體所進行的皮膚護理、按摩等帶有保養或者保健型的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顯然,紋眉、割雙眼皮、打瘦臉針都已經脫離了“生活美容”的范疇。而在我國,想要操作這些,合法職業者需要《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證》三證齊全,且往往需要多年進修,而非幾日的微整形速成班。
因此,當消費者在面臨“免費體驗”的邀約上,要提高警惕,因為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而在醫療美容機構的選擇上,更要擦亮雙眼,“操作醫師三證齊全嗎”“正規院校進修嗎”,多問、多看、多質疑,才能讓消費者的臉在變美路上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