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去年的風光相比,2018年的7月ofo可謂是負面不斷。先是月卡漲價;爾后是免押金騎行政策取消,并且押金變相漲價;不久前又被媒體曝出拖欠智能鎖物聯網通信服務商的服務費。
危機已至,這是ofo無法逃避的現實。由于拿不到融資,現有業務難以支撐盈利,ofo資金鏈緊張的危機還在發酵。日前,來自多家媒體的報道稱,滴滴和ofo的收購談判已經進入尾聲,很快就會出結果。
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就有投行人士透露,ofo曾與滴滴方面洽談收購一事,最后因為價格問題沒有談妥。為了生存,ofo大面積裁員,以縮減成本。此外,ofo在海外的業務也相繼關停。現在看來,這一系列的措施并沒有化解ofo資金緊張的危機,賣身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不可否認,裁員、關閉海外業務的確可以減少ofo的運營開支。然而,共享單車每月的運營成本太高了,開源節流難以奏效。5月中旬的時候,一名對ofo財務情況比較了解的業內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稱: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合計欠款15億元。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
在開源節流的同時,ofo還在積極探索新的盈利模式。5月下旬,ofo開始推出賣車身廣告的業務,希望在B端市場獲得一定的現金流。根據廣告刊例顯示,品牌定制車身的廣告價格為每輛2000元/月;開屏廣告價格為100-120元,1000個CPM起售。兩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ofo的資金危機并沒有解除。
來自《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稱,ofo拖欠智能鎖物聯網通信服務商費用達400萬。由于ofo超過半年未支付智能鎖通信服務費,服務商對業務涉及的300萬輛單車的智能物聯網卡陸續停止服務。一旦智能物聯網卡陸續停止服務,這些小黃車將面臨無法定位、無法遠程升級維護、密碼更替失靈、用戶關鎖后無法自動停止計費等問題。對此,ofo方面的回應稱:“未拖欠物聯網通信服務費事宜,該問題已有明確解決方案,并落實推進中。”
試想,如果ofo的資金充裕,怎么會拖欠智能鎖物聯網通信服務商的費用?更何況,上個月ofo官方稱B端業務營收超過1億,這次拖欠供應商的費用只有400萬。毋庸置疑,蒼白的回應,難以掩飾ofo資金鏈緊張的現實。
另外,資競爭對手們的步步緊逼,更是讓ofo陷入了生存艱難的尷尬境地。在賣身美團后,摩拜推出了免押金騎行的政策,這一策略無疑會蠶食ofo的市場份額,因為在共享單車破產陰影下,免押金已經成為吸引用戶的一則良方。除摩拜外,拿到多輪融資的哈羅單車,也在加大免押金騎行的力度。
種種跡象顯示,ofo的現金流已經不多了。雖說ofo在B端的營收突破了1億元,但與每月動輒5億多元的運營成本相比,這些收入不過是杯水車薪。加之共享單車行業融資已經非常困難,ofo再次融資的希望非常渺茫。為此,賣身或許是ofo唯一的出路。從這一角度來看,滴滴和ofo的收購談判并非空穴來風。
對于滴滴收購ofo一事,滴滴方面表示不予置評,ofo聯合創始人于信則對媒體回應稱是不存在的事。只是,蒼白的回應,能否改變ofo要賣身的殘酷現實呢?資金鏈的巨大壓力之下,是倒閉還是被滴滴收購,留給ofo思考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