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先生撥打華商報熱線稱,他希望找份暑期工作,就去應聘餓了么騎手,入職以后被分配到西安高新區一處站點。過了一陣子,他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莫名被分期貸款買了電動車。了解后發現,原來是招聘公司的人私自給新入職員工辦理了電動車分期貸款。
套路,又是套路!
無獨有偶。前幾天,華商報還報道過,在房屋中介的操作下,交房租都能變成還貸款。律師指出,中介公司在獲取租客和房東的信任后,最終從網貸公司獲取高額貸款,并將還貸的義務通過與租客簽訂的合同轉嫁給租客,這種操作實為變相融資,這是一種套路。
此前還有報道稱,一些女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稀里糊涂地成了“美容貸”的獵物。如今,連應聘外賣騎手也逃不出“被貸款”的命運。
幾千塊錢的小額貸款,最后可能搭上家里的一套房。一直以來,以“借款”為名行非法占有他人財物之實的“套路貸”聲名狼藉,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房產等大額財產掉入“套路貸”的騙局中,嚴打之下“套路貸”收斂了許多。但誰知,新的套路撲面而來,仍然圍繞“貸”做文章,手段和技法明顯變得不再粗暴和赤裸裸,可不變的終究是“套路”的本質——以往的“套路貸”足以被騙得家破人亡,從而被視為經濟犯罪處于嚴打之列。而現在的各種套路,則更多意在融資,公司是實際受益人,卻將金融風險完全轉嫁給了個體。
只要翻閱國內媒體可見,外賣小哥應聘時被中介“套路”貸款買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反復發生,該如何解釋?這本身恐怕就能說明一定問題。外賣平臺是新生事物,當“套路貸”如影隨形,如果繼續放任業從業者利益受到傷害,那么,被傷害過的外賣小哥能體會到怎樣的企業文化和行業形象?這不難想見,反過來,從業者的認知一定會影響著企業的品質高低和生命長短。